《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二十一: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特点
(2023-01-14 19:40:03)分类: 书海泛舟 |
所谓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理论研究的过程是一种理性思辨的过程,其目标是追求获得对教育现象及过程的客观认识。
教育理论研究的特点是:
(一)概括性与间接性
教育理论研究具有强烈的理性思辨色彩。它是在超越感性经验水平之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来间接地把握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活动,因而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
教育理论研究的概括性和间接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研究目的上,以形成抽象化、概括化、普遍化程度较高的教育理论为主要目的。其次,在研究方式上,教育理论研究不是以获取、搜集现实的客观材料为己任,而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判断、推理等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概括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关于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判断和推断。再次,在研究结果的表述上,理论研究的结果力求符号化、系统化、形式化,使之成为严密的理论体系。
(二)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现象研究的多样性。持有不同价值观、哲学背景、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教育现象所做的研究必然是不同的,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不同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理论形态的多样性是必然的。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事物进行不同方面的探讨,恰恰能够揭示事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能够不断逼近真理,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避免理论上的独裁主义。
(三)层次性
理论研究具有结构体系的层次性。根据概括程度的不同可区分为经验的和理论的两个层次。
经验性层次,是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单纯排列与分类,是对各种事实的积累过程。通过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经验概念(经验定律)。经验层次的研究,可以发现事物间的某种较为普遍的联系,但不探究这些普遍联系的原因,属于理论研究中的低层结构,与人们的观察、调查有较直接的联系。
理论性层次,是通过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将教育现象中隐含的本质性因素外化并明确地表述出来,揭示经验定律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使处在较低概括层次的各种经验概念形成为理论原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是理论的实质性的概括和抽象,属于理论研究中的高层结构。
(四)继承性与超前性
人们对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每一种教育理论都是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发展起来的,没有不借助已有理论的“纯粹”的新理论。新旧教育理论在概念、范畴、命题、判断,甚至理论基础等方面都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继承性的体现。前有的教育理论不仅为新理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和观点,而且也为新理论提供了批判的靶子。正因为如此,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才要求首先要全面地了解已有的教育理论,收集理论资料,为新理论的建构寻求合理的研究起点也就是说,只有继承,才可能有发展、创新。
理论研究又是有超前性的。这是因为:一方面理论只有超越,现实活动,走在现实活动的前面,才可能对现实活动进行指导。即所谓理论的预见功能。另一方面,理论研究本身具有强烈的突破、超越、批判精神和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这就使得理论的发展可能摆脱现实材料的制约,实现超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