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十五: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法的运用
(2022-11-11 16:51:22)分类: 书海泛舟 |
历史研究要求保持它的客观性,原因在于历史本身是客观的,不允许对它进行任意增删和改变。由于对历史研究法实质未很好把握,运用中常出现失误。比如,陈述问题太宽,研究目的不十分清楚;史料采证不当,原始资料不充分,不足为信;滥用间接史料,缺乏充足考证;史料本不误,但由于个人偏见造成事实解释和判断失误;研究报告限于史料的罗列,缺乏综合统整和理论概括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而使历史研究失去了科学的意义。
如何较科学合理地运用历史研究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历史研究中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为了保证研究信息尽可能可靠,研究者不仅要会搜集资料,而且要掌握鉴定和整理史料的方法,以确定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和价值。
历史研究的资料,主要分为两个来源:一是第一手信息资料,是原始来源。包括原始文件,真正参加者或直接观察者的报告,被研究的教育家本人的论著、演说稿、信件和日记,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等。二是第二手信息资料,是间接来源。包括各种参考书、他人传抄的记事、传闻、各种编辑物等。第一、二手材料的划分存在相对性,要针对具体研究问题来加以确定。
在大量的历史史料中,由于古人和前人因历史的局限性,可能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或因某种片面,或受著者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基本观点等的影响而歪曲了历史事实,只有经过考证才能去伪存真,精化文献,使历史文献真正成为翔实可靠的研究证据。
(二)坚持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历史人物,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这就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古与今关系
古今关系,即研究历史与研究现实的关系。我们要正确对待古与今,通古今之变,尊重历史。古为今用是总的提法(以史为鉴、寻找、借鉴),使教育研究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史而史,没有价值,研究的目的是从中研究带规律性的东西,探讨历史经验教训,丰富我们的认识。
2.史与论关系
所谓的“史”,指的是具体历史史料,是研究的基础(基本史实)。所谓 的“论”,则是指理论的概括分析。史与论关系,实质是史料与史学关系。
3.批判、继承与创新关系
对我国几千年丰富悠久的教育遗产应该继承,但是,应该继承什么和如何继承,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三)研究者应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历史研究法的运用,特别强调的是研究者本人所应具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所谓“历史感”,这是一种“以历史事实为前提,以尊重历史的价值为基础,以历史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创造性转化历史为目的的主体意识”。研究者应有历史意识,在广泛收集史料基础上发现研究问题。而“现实感”,则表现为研究者本人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表现为研究者对反映时代发展要求的重大课题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对发展变化特点及趋势的深刻洞察和认识,同时也表现在借助当代认识工具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历史问题研究的水平上。如果缺乏历史感和现实感是不可能搞好历史研究的。因此,作为教育研究工作者,要有意识地借鉴吸收有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有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理论思维视野,借助科学合理的认识工具,在现实与历史的双向考察中深入研究教育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