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之七:深度学习的特征(二)

(2020-02-26 22:47:38)
分类: 书海泛舟

今天读了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的后三个。

(三)本质与变式: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

“本质与变式”回答的是如何处理学习内容(学习对象)才能够把握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迁移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去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够由本质推出若干变式。而不是简单地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例如,要判断某种动物是不是鸟,从“能飞”“有翅膀”入手不行,记忆大量的鸟的类型与名字也不行,而必须通过“羽毛”这个本质属性去判断。

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是去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分辨本质与非本质属性区别的过程,也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将事物本质的文字描述告诉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去把握的过程:或是“质疑”“探究”,或是“归纳”“演绎”,或是“情境体验”,等等,总之,要使学生与正在学习的内容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灵魂联系。只有这样,事物的本质才会显现,事物也才会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它最生动、最鲜活的风采。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求学生具备深刻而灵活的思维品质,而这种思维品质也正是在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学生把握了本质便能举“一”反三,由本质而幻化出无穷的变式,实现“迁移与应用”。更重要的,把握知识本质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对学习对象进行深度加工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加强学生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迁移与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迁移与应用”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具有综合的能力、创新的意识,同时,“迁移与应用”也正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活动。

“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 “应用”则是“迁移”的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随着活动深化而展现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都在“迁移与应用”中得以显现,并在活动中得以培养与加强。

“迁移与应用”与“本质与变式”有着内在的关联。在一个学习活动中,先有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把握,才有“迁移与应用”。“迁移与应用”是对“本质与变式”的印证与检验。“本质与变式”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内化,而“迁移与应用”则强调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外化。“迁移与应用”与“联想和结构”也是对应的,有“联想”才能有“迁移”,有“结构”才能去“应用”,反之同理。

在深度学习中,“迁移与应用”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只是对学习结果的检验方式。“迁移”是经验的扩展与提升,“应用”是将内化了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的过程,也是将间接经验直接化、将符号转为实体、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知识活化的标志,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

“迁移与应用”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未来要从事的社会实践的初步尝试,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的重要体现。这是我们以往未曾自觉关注而需要特别予以重视的。

(五)价值与评价:“人”的成长的隐性要素

“价值与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及意义的问题,即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深度学习将教学的“价值与评价”自觉化、明晰化,自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觉发展的核心素养,自觉引导学生能够有根据地评判所遭遇的人、事与活动。

“价值与评价”不是教学的某个独立的学习阶段或环节,却萦绕在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所有活动中。学生的“价值与评价”活动,在教学中的实质作用是:(1)使学生自觉思考所学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与不足、用途与局限;(2)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过程主动进行质疑、批判与评价。在教学中要竭力使学生养成这样的品质与意识:既要承认“知识的力量”,肯定知识的正面价值,又要警惕知识可能带来的束缚与奴役;既要积极主动地将外在知识内化于己,又能持客观冷静的态度,与知识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要主动展开学习的过程,又要对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以及方式持有批判反思的态度。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知识是为了成为知识的主人,而不是被知识所奴役;学习过程既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自我成长的过程,要用正当、合理的方式,不能“不择手段”。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都必须成为学生反思的对象,学什么、怎么学都需要反思批判,不应把它们作为理所当然、无须质疑的客观事实。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知识及其学习过程进行评判的意识与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批判性的认识与理解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对所学知识及其过程进行评判,是手段也是目的,其终极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自觉而理性的精神与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学生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是否关注学生理性精神与价值观的形成,是否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教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传递知识、盲目探究)的根本差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