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之六:深度学习的特征(一)
(2020-02-25 16:47:11)分类: 书海泛舟 |
今天读了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的前两个: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
(一)联想与结构: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联想与结构”既指学生学习方式的样态,也指这样的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学习对象)。作为学习方式的样态,“联想与结构”处理的是人类认识成果(知识)与学生个体经验的相互转化问题。
在进入教学之前,学生的已有经验大多只是自在地存在着的,因为需要教师的帮助以唤醒、改造,使之能够自觉进入教学,既辅助当下的教学,又使经验进入新的结构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促唤醒或改造以往经验的活动,可被称为“联想”,而以往经验融入当下教学并得以提升、结构化的过程,可被称为“结构”。“联想”(唤醒、调动)是关照、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包括日常生活经验),而“结构”是通过教学活动对经验和知识的整合与结构化。
“联想与结构”就是通过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来参与当下的学习,又要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结构性的关联,从而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能够操作和思考的内容(对象)。“联想与结构”需要并发展着学生的记忆、理解、关联能力以及系统化的思维与结构能力。
作为学习方式所处理的学习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结构中、在系统中的知识,是能够被唤醒、被调用的,是能够说明其他知识也能够被其他知识所说明的。教学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是零散的、碎片式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而是有逻辑、有结构、有体系的知识;学生也并不孤立地学习知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联想、调动、激活以往的经验,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从而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换言之,学生以建构的方式学习结构中的知识,从而也通过建构将学习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关联和结构进行个人化的再关联、再建构,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活动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机制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回答的是深度学习的运行机制问题。“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而非生理活动或受他人支配的肢体活动;“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生发的内心体验。活动与体验相伴相生。若是主动活动,必会引发内心体验;理性而高尚的体验,必是在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生发的。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有“活动”的机会,有“亲身经历”(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去模拟地、简约地经历)知识的发现(发明)、形成、发展过程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成为活动主体,“具备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成为称职的文化继承者”,成为一个具体而丰富的人。
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点常被忽视,学生的学习直接从人类认识结果开始,从概念、原理开始,这虽然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高起点、目的性与教育性,但也容易导致忽视教学的真正目的,将知识传递本身当做目的,直接将知识“灌输”“平移”给学生,将教学作为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因此,强调“活动与体验”的教学机制便尤为重要。当然,学生的“活动”“亲身经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像人类最初发现(发明)知识那样,而是典型地、简约地经历结构性的关键过程与关键内容。学生的主动活动也并不是自发的,而是依赖教师的引导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的。学生便能够简约地、模拟地“经历”人类发现(发明)知识的关键环节,通过自己的活动将符号化的知识“打开”,将静态的知识“激活”,全身心地体验知识本身蕴含的丰富复杂的内涵与意义。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硬知识”(“干货”)之外,体会到更深刻、复杂的情感以及学科思想方法。例如,学生只有进入知识发现(发明)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感同身受,体会到“日心说”发现者强烈的思想、情感,体会到所学内容在学科发展及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价值,也才能体会到教学内容对于个人精神成长的意义。
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伴随着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沟通、合作竞争等活动,如教师的启发、引领,实验活动中同学间的互助合作、课堂讨论中的相互启发、小组作业中的相互依赖与信任,等等。这些活动本身,也典型地再现着知识发现(发明)过程中人与人的相互依赖、信任、竞争、合作。可以说,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体验社会性情绪、情感,进行积极正向社会化的重要活动。
在深度学习中,教学不再是人们所讽刺的“颈部以上的”冷冰冰的理智活动,而是理智与情感共在的,鲜活的、有温度的活动。学生以全部的思想和精神去感受和体验学习活动的丰富复杂、细微精深,真切或模拟地去体验伴随活动而来的痛苦或欣喜的感觉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