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综合实践教研开课活动

(2022-06-09 13:58:04)
分类: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综合实践教研开课活动

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综合实践教研开课活动

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综合实践教研开课活动
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综合实践教研开课活动
美术《美丽的丝巾》
教材与学情
分析 【教材分析】
色彩绚丽、飘逸多姿的丝巾是装点我们生活的“小道具”。本课教材从“艺术与生活”的角度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美丽的丝巾,动手制作“丝”巾装扮自己、装饰物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及美术专业技能技巧。
本课要求学生选用柔软的宣纸材料和餐巾纸材料来设计制作美丽实用的“丝”巾,可以使学生懂得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就可美化、丰富自己的生活。此课的学习是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收集身边的丝巾,查阅丝巾的图片、文字资料,从人文的角度去欣赏、感受丝巾的美,同时了解有关染布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教材中介绍了用折染的方法制作丝巾,并展示了一组漂亮的折染作品。书中的制作步骤和学生作品图例,一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有序地设计制作:二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让学生知道使用多种方法来设计制作独特而美丽的“丝巾”。
【学情分析】
教师可以在折染的基础上,穿插一些传统印染方法和其他一些方法让学生借鉴(如滴色法、泼色法、揉纸法、扎染法等),拓展学生的创作思维。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尝试,让学生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分享,相互启发。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自己染出的图案来装饰自己准备好的白色衣服、布料等,美化生活。
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丝巾美的特点及其装饰作用,了解折染的基础知识。
2. 初步学习丝巾印染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的折染技法,尝试使用基本的折染法,设计、装饰“丝巾”。
3. 通过“设计丶应用”活动初步体验美术设计活动与创造生活美之间的关系。
学习
重点
难点 【学习重点】学习“丝”巾的不同折染法。
【学习难点】“丝”巾折法的多样化。
教学
准备 教师:丝巾、颜料、滴瓶、宣纸等
学生:马克笔
预设
流程 一.感受体验,了解丝巾
(1)感受丝巾:摸一摸
教师出示一条丝巾,请学生摸一摸,说一说丝巾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说出“柔软”“丝滑”等描绘丝巾特点的词。
2.了解丝巾:看一看
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各式各样丝巾的图片。
提问学生丝巾美吗?美在哪里?
请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从颜色、图案或者花纹去回答。
3.说一说这么美的丝巾它的作用是什么呢?
让学生们回顾日常所见到的丝巾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并作适当补充。
(4)教师简单小结并介绍丝巾的小常识:早在16世纪中叶,丝巾的历史就从一块布开始,最初并不作为装饰用,而是以御寒为主要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保暖功能逐渐被装饰所取代,轻薄的绢丝成为主流。经过手工、机织、印染之后,在丝面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反而不像一条用来佩戴的丝巾,而是一件精美别致的艺术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作为丝巾设计师的身份来学习设计染印“丝”巾。(板书课题《美丽的丝巾》)
二.欣赏体验,探究印染
1.探究印染方法
请学生仔细看一看屏幕上的这两块丝巾有哪些不同之处?
A: 色彩不同
B: 花纹不同
师提问:花纹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将两块丝巾进行比较,发现一块丝巾的花纹不是具体清晰的图案。
展示扎染和折染方法制作出来的丝巾,让学生去猜猜制作方法。
师:猜猜这种丝巾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这一种效果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局部放大,让学生观察的更清晰。
师揭秘: 通过印染实现的。

2.教师小结并介绍印染知识:印染分为折染和扎染。折染、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折染是将织物折叠后再染色,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如何运用折染的方法来设计一款美丽的丝巾。
三.尝试折染,探究折法
(1)播放视频(折法)
师:请学生回答视频中出现的折法,简单描述一下折的过程。
小组讨论是否还有其他折法,并动手折一折。
请2—3位学生上台展示他的折法,边折边讲述自己的折法。底下学生认真观察学习。
师总结并板书:田字折、米字折、条纹折
师:学会了折法后,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染
3.播放视频(染法)
观察2段视频,认真观看视频里是运用了什么工具并如何通过染的方式设计出美丽的丝巾。(两段视频两种不同的工具:颜料和马克笔)
看完一段请学生归纳看到的方法,并简单的示范。
师总结并板书:点染法、浸染法、滴染法

展示运用了相同方法却染制失败的丝巾,提问并让学生思考分析失败的原因。
(一条没有进行补染;一条浸染过度,没有留白。)
师总结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用马克杯点染的时候注意要停留的久一点,让颜色染到位,并且进行适当的补染;用颜料浸染的时候注意染的时间不宜过长,并给丝巾适当的留白,说不定能产生更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实践折法,勇于创作
1.展示同龄人优秀作品

2.布置作业要求:利用宣纸或者纸巾,尝试设计染制一块与众不同的“丝”巾。(可综合运用折法、染法)

3.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巡视指导。
五.“丝”巾展评
1.鼓励学生大胆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自己是运用了什么折法和染法去设计美丽的丝巾的。
2.请学生点评其他人的作品:你最喜欢哪一条丝巾,为什么?
3.综合点评本节课学生的作品
六.拓展延伸
欣赏生活中丝巾的装饰作用图片(床罩、装饰画、抱枕、手表、书皮、服装等。)
师总结:正所谓“一步一线一世界,一卷一折一乾坤”,生活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作业
设计 利用宣纸或者纸巾,尝试设计染制一块与众不同的“丝”巾。(可综合运用折法、染法)
板书
设计                                美丽的丝巾                  丝巾展示区
方法  折   田字折  米字折  条纹折
     染   浸染法  点染法 滴染法
      展开
教学
反思

4.解决垃圾问题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前几课介绍了我们面临的几种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了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针对水资源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初步学习了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以解决垃圾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调查、数据统计、对策设计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峻,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课教材与新课标“人类生存需要防御各种灾害,人类活动会影响自然环境”这一学习目标相对应,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聚焦:部分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垃圾对环境对地球生命的极大影响,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聚焦课题关键问题。
第二部分 探索:探索由四个层次组成。探索1,以调查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垃圾源头、种类、质量、去向等方面的信息。探索2通过数据统计、图表资料展示感受生活垃圾数量之大,强调问题的严重性,并介绍垃圾进行分类。探索3,提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垃圾问题坚决方法。探索4,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提出解决垃圾问题的实用方法。
第三部分 研讨:通过引导学生研讨垃圾分类的意义与减少垃圾量的方法,回归本课核心问题。
第四部分 拓展:介绍堆肥箱的制作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垃圾资源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能够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认识堆肥箱的设计。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研讨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的方式认识环境问题。本课中探讨的垃圾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垃圾问题,但对于垃圾问题的严重程度、垃圾的分类、垃圾的最终去向、如何更好处理垃圾等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因此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接地气的调查、直观的数据、详实的扩充资料来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动机,引导、带动学生参与到解决垃圾问题的行动中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们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解决垃圾问题,常用的方法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的处理处置。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调查统计家庭一天产生的垃圾质量和种类。
经历垃圾的分类分装、回收利用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
关注垃圾的去向。
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评价堆肥箱的设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与分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能用垃圾分类等方法,通过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解决垃圾问题。
难点: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视频、堆肥箱
学生:提前手机家里一天的垃圾总量、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教学提示:提前几天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拍摄住处附近的垃圾堆放点的照片
1导入:出示杂乱的垃圾堆,提问: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街边的垃圾堆放点/家楼下的垃圾桶旁边,我看到垃圾堆放杂乱,味道很大,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环境。)
2.展示:出示垃圾场的图片、垃圾污染河流的图片。提问:你对垃圾问题有怎样的看法?
(预设:问题十分严重。垃圾很多处理不完。垃圾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3揭题:我们每天的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我们该怎样解决垃圾问题呢?今天,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板书:解决垃圾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发学生共情、并直观的感受垃圾的数量之多,对环境的影响之大,聚焦本课核心问题。
二、探索一:调查垃圾问题
1.过渡:要解决垃圾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垃圾问题的前世今生。
2.观看视频并思考以下问题:什么地方产生垃圾?产生了哪些垃圾?这些垃圾的质量有多少?它们都到哪里去了?
(播放2017年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员工纪实)
2.交流:引导学生分组交流观看视频的感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有关垃圾的信息,并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3提问: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和丢弃垃圾,请你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解决垃圾问题?
(预设:垃圾会污染环境,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甚至影响生物的生存。)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中垃圾场员工的自述,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初步认识垃圾的各种种类、垃圾的产生量、垃圾的去向等问题。
三、探索二:家庭生活垃圾统计
1过渡: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对垃圾的第一感受就是——多。那么我们生产的垃圾究竟有多少呢?让我们先从身边最常见的的垃圾开始了解。
2.活动:如果一个平均4口人的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3千克,那么我们全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会产生多少生活垃圾?全校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会产生多少生活垃圾?整个城市一天会产生多少生活垃圾?
3小结:一个城市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数量就如此庞大,那么全世界一天会有多少垃圾产生呢?
PPT出示世界各地区每年垃圾的产生量柱状图和“越来越多的垃圾”文字资料,引导学生阅读。
4讲解:垃圾种类繁多,性质差异巨大。为了更好的解决垃圾问题,我们需要学会将垃圾分类。常见的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5.练习:请将PPT中的常见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6.小结:垃圾分类有利于资源回收或后续处理处置,有助于解决垃圾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与交流,让学生明确垃圾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质量大,意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估算的过程,会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垃圾数量的庞大。模拟分类活动能够比较直观地展示垃圾的种类,便于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垃圾的分类处理。
四、探索三: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过渡:那么我们该通过那些方法来解决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呢?环境科学家提出了三大方案: 
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8解决垃圾问题的三种方法。
减量化 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资源化 将回收的垃圾再利用,变废为宝。 
无害化 在垃圾管理的全过程,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五、研讨
1.提问:回顾今天我们提到的各类垃圾,请你说一说不同类别的垃圾可以用哪些方法解决?
(预设:尽量少购买易拉罐饮品,从源头上减少金属物垃圾。塑料瓶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过期的药品、旧电池等有害垃圾在处理过程中要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提问:说一说垃圾分类的意义
(是高效解决垃圾问题的关键,能减少土地占用、利用再生资源、变废为宝、改善环境……。)
3.追问:请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对于解决垃圾问题,我们还能够做些什么?
(预设:做好垃圾分类,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食物浪费;用布袋取代塑料袋;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废物利用;重复使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角度,根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个解决办法,提出解决垃圾问题的实用方法。理解垃圾分类的实际意义,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将课堂导向落到实处。
五、拓展
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堆肥箱
将厨余垃圾掺入洗菜水或者洗拖把的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让堆肥慢慢腐熟。腐熟时间一般需要1~3个月。腐熟后的垃圾可以作为家庭种植花草的底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能够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认识堆肥箱的设计,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什么是垃圾的资源化,通过有趣的拓展活动把知识和实践结合。

【板书设计】
     解决垃圾问题
     垃圾分类          减量化
厨余垃圾  可回收垃圾   资源化
其他垃圾   有害垃圾    无害化
【作业设计】
1.常见的垃圾分为四类:________、________、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答案:可回收垃圾  厨余垃圾
2.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常用办法,其中( A   )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垃圾。
A.减量化       B.资源化     C.无害化     D.以上均是
3.下列垃圾适合用来堆肥的是( 
A.塑料瓶       B.果皮      C.废电池     D.砖瓦碎屑


评课稿
《解决垃圾问题》评课稿

麻步镇树贤小学 陈锋
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以解决垃圾问题为核心,通过问题调查、数据统计、对策设计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垃圾问题的严峻,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垃圾问题,但对于垃圾问题的严重程度、垃圾的分类、垃圾的最终去向、如何更好处理垃圾等问题认识较为模糊。
通过图片演示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使学生直观感受垃圾的数量之多,进而意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之大,形成解决垃圾问题的意识。
通过问题调查、数据统计、讨论交流带领学生直观感受垃圾现状的严峻和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对垃圾问题的重视。
学生已经意识到垃圾数量多的问题,但是每天究竟能产生多少垃圾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够带领学生切实感受到垃圾产生的数量之庞大。
学生已经知道在班级、学校、城市(地区)小范围内产生的垃圾数量庞大,通过资料的阅读会发现世界各地都面临着严重的垃圾问题,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远比我们想象中多。
模拟垃圾分类,与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活动很接近,直观展示垃圾的分类情况,利于学生体会垃圾种类的复杂。
通过实际垃圾解决方法的学习,从而更加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
通过模拟垃圾分类和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的学习后,学生对垃圾分类的意义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带领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列举更多减少垃圾的方法,促使学生参与减少垃圾的活动。通过一个很好的垃圾再利用的体验,学生能够对垃圾产生新的认识,启发解决垃圾问题的新思路。

听了张琦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心中颇有感触,简单总结一下:

1、恰当的处理教材

  让学生收集调查垃圾问题,拍照并记录下来。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经历了探究过程,又要给予了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同学们通过收集垃圾问题的活动,从中提炼需要探究的问题,从而引发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考,弥补自身对环保的体验不足,激发解决垃圾问题的迫切感,为后面的数据分析提供原始依据和生活经验。

2、教学重点突出。

  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造成的严重破坏,提高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张老师设计的几个小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比如,调查一天产生的垃圾、我们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全班家庭的垃圾情况统计等,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3、教学流程清晰。

  教学中,张老师抓住了一条主线:从社会上垃圾的问题,到我们一天的垃圾,再到全班家庭的垃圾统计,最后到全校产生的垃圾统计,乃至整个整个城市产生的垃圾问题。这样,从小到大,从点到面,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流程合理又清晰。
  在欣赏优点的同时,我也想提一点可以进步的地方:
  要加强学生情感的激发力度。科学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把握“放”与“扶”的度,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每个活动张老师都做了指导,但是在学生的汇报后激发学生今后的环保欲望和行动力同样重要。我们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如果说学生学习了《解决垃圾问题》这一课,也知道了怎么解决垃圾问题,就是不去做,对别人丢弃垃圾还是不闻不问,对于自己每天产生的垃圾,还是照旧!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那我们学习科学,只是发现了问题,从来就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正所谓“空谈误国”、“纸上谈兵”罢了!所有学生虽然格物致知了,但而后的“知行合一”却更重要!我们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为了读书应试的一堆书呆子。为此,必须有课外的实践拓展部分。所以建议科学评价要多元化。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