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2022-06-08 17:54:29)
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
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课题:5.1图形的旋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8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会运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性及性质。
教学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1.呈现生活实例,引出研究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记得这是什么现象吗?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2.学生举例。
教师:二年级我们初步学习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能举几个例子吗?
3观察钟面,掌握旋转方向。

提问:观察时钟你能发现有旋转运动吗?它们是怎么旋转的呢?
预设:(1)钟面上的指针是顺时针旋转的。(板书)
(二)展开探索,认识旋转要素
1.借助钟面,明确旋转三要素。
(1)动态出示指针从“12”旋转到“1”、从“1”旋转到“3”。
提问: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不同?
板书:角度、起止位置。
甲、乙两个钟面上的指针的旋转过程有什么相同?
板书:方向、中心。
讨论:指针从“12”到“1”,该怎样用语言描述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学生反馈,然后学生互评,完善描述。
出示学习探究单作业一:
(1)模仿范例,两人一组,一人拨指针,一人用数学语言描述旋转过程,之后互换角色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结:通过描述钟面上指针的旋转过程,总结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3)建立表象,加深理解。
提问:想象一下,指针如果变成线段,能想象出旋转过程吗?
2.动手操作,感悟旋转性质。
(1)线段的旋转。
模拟操作。
预设:学生可能会选取线段上的端点作为旋转中心。
总结:看来旋转中心可以定在任意一个位置。
画中理解。
学习探究单作业二中画出线段OA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

辨析深化。
提问: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画的?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辨析:这里还有几份画得不太一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问题?
(旋转中心错;旋转方向错;线段长度错)
小结:看来在画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三个要素。
(设计意图:线段的旋转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时已经由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上升到图形的旋转。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换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让学生先“想”再模拟“转”最后“画”,由此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画图方法。线段的旋转既承载了对旋转要素的深化理解的作用,又为后继学习图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2)三角形的旋转。
动手操作,感受三角形旋转的过程。
将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1先想象旋转过程,再动手操作。
2合作要求:1用三角形纸片在学习探究单作业三转一转
            2三角形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说一说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3画出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的图形

3教师演示。
如果继绕点O颗时针旋转90°,两次后会旋转成一个什么图案?
(三)感受旋转的应用
1.感受图形旋转产生的美丽图案。

2.感受图形旋转的应用
(设计意图:学习图形的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学生能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在感受旋转的应用的阶段,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一些基本图形旋转后形成的美丽图形、图案以及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从变换的角度去欣赏,感受其中蕴含的美,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注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识别不同的基本图形发生了怎样的变换之后,形成了一个漂亮的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美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后面利用图形变换自己设计、制作图案作伏笔



  评课稿
《图形的旋转》评课稿
今天听了温老师上的《图形的旋转》一课,收获挺多,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形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温老师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眼力大考察、合作交流等活动,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去说、去做,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顺时针旋转的区分是本节课的新知,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观察对比不同方向的旋转,又让学生用手比划顺逆时针旋转目的加深学生印象,为例1学习扫除障碍。
美中不足之处,这节课时间安排欠恰当,有些小组由于没有优等生的带领,小组合作学习时显得有些吃力。

       分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接触过一些分数,这是五年级第一节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几个谜语:用下面的成语猜一个分数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来了解它的产生和意义
二、了解分数的产生;探究、理解分数意义
1、了解分数的产生
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吗?
 2、操作探究。
出示四分之一,认识这个分数吗?
教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圆片、正方形等学具,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 这个分数吗?
教师:看来大家很有信心!下面大家就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表示出 四分之一。
学生动手表示 。
教师:表示完的同学可以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
2、反馈交流
教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 的?板书:   把一个圆  一个长方形  一条线段  平均分成4份   这样的一份
3.归纳小结,认识单位“1”。
教师:很好!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同学们的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观察、比较,再组内互相交流。
教师:谁想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相同的地方是我们都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的。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分的东西不同,分的东西的总体的数量也不同。
教师:你们把什么平均分成了4份?
学生:把一个图形或者一段线段。
这样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他叫做单位“1”  我们刚才把什么看作单位“1”?  说一说,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看作单位“1”?
教师板书:整体  单位“1”
学生1:可以把一箱水果看成单位“1”
学生2:也可以把全班同学看成单位“1”。
学生3:可以把1厘米看成单位“1“。
教师:对!一个计量单位1米、1厘米都可以看成单位“1“,比如,1毫米就是 厘米。
4.理解分数单位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这里把什么看作单位“1”?像这样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例如      你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了吗?
三、巩固
1、48页6题   读出下面的分数,说说它们的具体含义
把    平均分成    受污染的水体占  
2、47页5题
3、妈妈买了一个西瓜,爸爸吃了它 的    ,小刚吃了剩下的   ,他们吃的一样多吗?
4、猜一猜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什么新的认识?


评课稿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评课稿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分数的深入学习和探究。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较好、较全面的理解“单位1”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了解分数的产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杨老师利用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引入自然。有时候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表示。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知道知识的来源。
二、充分利用交流合作与总结梳理,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交流、汇报展示、质疑互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理解了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些概念。在本环节中杨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第一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分数4/1,第二个问题“这些作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观察学生发现了相同的是都是看做一个整体,不同的地方是每一份所表示的形式不同。杨老师适时进行归纳引导指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在教学分数单位的概念时指出归纳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同时指出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三、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习的价值。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通过几道有梯度的联系,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一般性认识更全面、丰富、深刻,推动知识的螺旋上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