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度第一学期林颖集体备课

(2023-02-10 09:20:57)
分类: 鳌江七小集体备课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关键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正确理解“崛起、背 着、为之一振、中华不振”等词语。                             

2.围绕“百年不变的爱国心”主题展,完成人物海报这一任务驱动,学习用“主要人物+事件”、串联多件事情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中华不振”,探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其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设计:

一、围绕单元大主题,明确学习任务

1.情境导入

这节课,我们去“追寻百年不变的爱国心”,让我们走到近现代,去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

2.揭示课题

借助字典义项,理解课题。

3.明确任务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了解少年周恩来的主要事迹、说说你对他的评论。

4.词语教学

第一组:读音易错字词

(1) 开火车领读词语,读正确的全班跟读。

(2) 根据语境选择多音字“模、背”读音,理解 “背着”意思:

第二组:同“振”不同义

(1) 出示句子。

(2) 出示字典义项,选一选两个“振”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二、任务一:说一说,把握人物主要事迹

() 试错激趣

预习得都很不错,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少年周恩来主要事迹? 看来说说主要事迹有点难、有点复杂。别着急,我们一件件地来梳理。

() 发现主要人物

1. 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信息

课文写了周恩来哪几件事呢?放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每一件 事情的时间、地点及相应的人物。

2.汇报,形成表格

3.梳理表格,说发现

(1) 发现文章写作顺序

(2) 发现主要人物

() 学习“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

1.学方法把握第一件事

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一个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主要人物+事件”。主要人物毫无疑问是周恩来,事情就是“干什么”。抓住周恩来干了什么,把每件事的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

(1) 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

(2) 借选择,巧辨析

2.用方法,把握第二、三件事

3.借表格信息,说清楚每件事

4.串联多件事,完成海报“人物事迹”

(1) 明晰两种顺序:你是从起因说到结果的顺序或是按先说结果, 再说原因的顺序。

(2) 选择一种顺序,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 “之所 以……是因为……”练说。

三、任务二:品一品,走进人物内心

() 寻找“中华不振”

1. 默读 11 17 自然段。划出具体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

2.交流汇报,出示相关语段

() 听到“中华不振”

1.引读句子。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

2. 情境理解“疑惑不解”

如果你是少年周恩来,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3.伯父没有回答少年的疑惑,只说了四个字“中华不振”。

() 看到“中华不振”

1. 引读语段: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2.关注同一事件不同人物

请抓关键词说说谁的表现让你强烈感受到中华不振。和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由。

3.交流要点

妇女:原本指望撑腰——训斥

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只能劝慰

3. 小结:不幸的妇女原本指望的,和实际得到的;中国巡警原本应该要做的,和现在所作的;围观的中国人原本心中想做的,和他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他们的表现都在告诉我们—— 中华不振啊!

4.情感朗读

5.拓展资料,深刻感悟“中华不振”。

6.揣摩心理:这一幕幕周恩来将听在耳里,看在眼里,此时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四、任务三:评一评:人物精神

1.于是在修身课上,他立下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位少年,你会怎样评价他?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周恩来的主要事迹,对他做出了人物评论,那么后来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长大后的周恩来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关键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正确理解“崛起、背 着、为之一振、中华不振”等词语。                             

2.围绕“百年不变的爱国心”主题展,完成人物海报这一任务驱动,学习用“主要人物+事件”、串联多件事情的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中华不振”,探究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其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设计:

一、围绕单元大主题,明确学习任务

1.情境导入

这节课,我们去“追寻百年不变的爱国心”,让我们走到近现代,去感怀伟人身上的爱国情。

2.揭示课题

借助字典义项,理解课题。

3.明确任务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了解少年周恩来的主要事迹、说说你对他的评论。

4.词语教学

第一组:读音易错字词

(1) 开火车领读词语,读正确的全班跟读。

(2) 根据语境选择多音字“模、背”读音,理解 “背着”意思:

第二组:同“振”不同义

(1) 出示句子。

(2) 出示字典义项,选一选两个“振”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二、任务一:说一说,把握人物主要事迹

() 试错激趣

预习得都很不错,谁能根据课文内容说说少年周恩来主要事迹? 看来说说主要事迹有点难、有点复杂。别着急,我们一件件地来梳理。

() 发现主要人物

1. 读课文,梳理课文主要信息

课文写了周恩来哪几件事呢?放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每一件事情的时间、地点及相应的人物。

2.汇报,形成表格

3.梳理表格,说发现

(1) 发现文章写作顺序

(2) 发现主要人物

() 学习“主要人物+事件”的方法

1.学方法把握第一件事

今天老师要教给你们一个把握故事主要内容的新方法 “主要人物+事件”。主要人物毫无疑问是周恩来,事情就是“干什么”。抓住周恩来干了什么,把每件事的主要内容说清楚说明白。

(1) 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

(2) 借选择,巧辨析

2.用方法,把握第二、三件事

第二件事:听到“中华不振”

a.引读句子。

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

b.情境理解“疑惑不解”。

如果你是少年周恩来,你会产生哪些问题?           

c.“中华不振”四个字让少年周恩来难以忘怀。

如果说第二件事是周恩来听到后有所感,那第三件事就是少年周恩来看到后有所感,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3.借表格信息,说清楚每件事

4.串联多件事,完成海报“人物事迹”

(1) 明晰两种顺序:你是从起因说到结果的顺序或是按先说结果, 再说原因的顺序。

(2) 选择一种顺序,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练说。

三、任务二:品一品,走进人物内心

() 寻找“中华不振”

1. 默读 15 17 自然段。划出具体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

2.交流汇报,出示相关语段

() 看到“中华不振”

1. 引读语段:

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2.关注同一事件不同人物

请抓关键词说说谁的表现让你强烈感受到中华不振。和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由。

3.交流要点

妇女:原本指望撑腰——训斥

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

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只能劝慰

2. 小结:不幸的妇女原本指望的,和实际得到的;中国巡警原本应该要做的,和现在所作的;围观的中国人原本心中想做的,和他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他们的表现都在告诉我们—— 中华不振啊!

4.情感朗读

5.拓展资料,深刻感悟“中华不振”。

6.揣摩心理:这一幕幕周恩来将听在耳里,看在眼里,此时的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四、任务三:评一评:人物精神

1.于是在修身课上,他立下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位少年,你会怎样评价他?

3.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了周恩来的主要事迹,对他做出了人物评论,那么后来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长大后的周恩来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