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炳于1950年12月病逝,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文革中遭破坏。1979年5月,无锡知名书画家韩可圆先生于一农户猪圈内寻得墓碑,清洗处理后捐赠无锡市博物馆收藏至今。1983年迁葬惠山东麓、二泉之南现址。墓地面积742平方米,主体由墓墙和翼墙组成,墙为黄石砌筑,状如音乐台。墙正中嵌有一通高约一人的深色花岗岩碑,镌刻“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之墓”12个字,竖排阴文。墓碑由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联立。碑文是当年为阿炳录音者、已故著名音乐史学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先生所书。杨荫浏是钱钟书夫人杨绛的叔父。
墓左前方有阿炳青铜雕像,高1.9米,重1吨,由阿炳邻居、雕塑大师钱绍武先生创作。
钱绍武曾与阿炳有过一段特殊机缘。钱绍武幼年与阿炳同住在一个大院——无锡图书馆路37号。钱家住二层楼,阿炳住在另一端的灶壁间。钱绍武的祖母是眼科大夫,阿炳是穷艺人,好心的祖母经常免费给他治眼睛。钱绍武看见过阿炳的眼睛。正因为见过,塑造起来就很难。阿炳方方的脸特别瘦,因为他又得了病,那眼睛完全腐烂了。
据钱绍武介绍:后来干脆就不刻画脸,就用他的姿态,他的那个受尽折磨那种凄风苦雨、沿着无锡的大街小巷在拉琴。现在这个阿炳像的背影成为塑像的正面,阿炳的面部也变得非常模糊。
阿炳墓如同阿炳的身世,也经历了坎坷,终于迁葬至美丽的惠山脚下二泉旁。
一个伟大而卑微的阿炳,一个有血有肉的阿炳,一个高山流水知音的故事,一曲哀愤绝伦的《二泉映月》。——于是,一座寻常的坟墓便有了不可抗拒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