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火车登八达岭
| 分类: 火车记忆 |

去北京八达岭长城有多种方式,最为人熟知的应该就是在德胜门乘坐919路公交了。我先后登过两次长城,都是乘坐的汽车。而选择坐火车去则鲜为人知,不仅路上消耗的时间少,乘坐舒适,而且花钱也不多。去年夏天由铁道博物馆的朋友陪同,乘坐S2线去体验了一次。从北京北站出发,列车一直在奋力攀爬,一个多小时就到达八达岭站,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青山,绿色的植被,巍峨的长城。遥想积贫积弱的旧中国,詹天佑筑路的艰辛,真是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的双重感受。
1905
詹天佑(1861—1919),广东南海县人。11岁时,作为第一批留美官学生,后在耶鲁大学工程学院专攻土木工程和铁路技术。1881年学成回国,参与多项铁路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历史的大潮将詹天佑推到前面,他欣然受命,出任京张铁路总工程师,主持改线工程。从1905年5月起,詹天佑全面勘察线路,1906年元月6日,詹天佑在丰台抡锤打下了全线第一颗道钉。
作为一个中国人,第一次主持大规模的铁路工程,他深感责任重大。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技术性的困难,更主要的是面对世界的注视,稍一疏漏,可能导致全盘皆输。他在写给美国朋友诺索普夫人的信中说:‘’中外人士都密切关注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了,将不只是我个人的不幸,也将是全体中国工程师和中国人的不幸,因为人们将不再信任中国工程师。‘’
京张铁路工程中最复杂艰险的是南口至居庸关段。该段处在崇山峻岭中,地势大起大落,坡度又很陡峭。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为了缩短坡道长度,詹天佑等人备尝辛苦,反复勘测,顺着山势,线路沿东沟迂回,展长以33.3‰的坡度绕至青龙桥后设站,朝后转变方向再往上爬,坡道线路坡道不大于33.3‰,成为中国铁路中著名的“人”字行线路。北上的列车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得多了。正线铺设的钢轨为中国汉阳造和英国山北式42公斤轨,枕木由美国和日本进口,大部分为榆木和椴木。
由于当时机械化水平低,凿洞工程每端以60人为一班,其中40人为凿工,20人系运输工,日进度0.6-0.9米。在开挖八达岭隧道时,为争取进度,还在山顶开凿两个竖井,下达铁轨线处,然后同时从6处施工。在隧道打通后改为通风楼,解决了隧道通风问题。“测见南北直线及水平高低”,“未差秒黍”。英国总工程师金达和柯克斯对八达岭、青龙桥等工程给予高度评价,誉之为“绝技”。京张铁路以不到四年的时间建成通车,使“迩来欧美士夫远到来着,啧啧称道”,为深受侮辱的国人争了一口大气。1992年,为敬仰詹公功勋,在青龙桥火车站建造了詹天佑铜像,像前为大总统孙中山颁赠之碑,像后有詹天佑和夫人潭菊珍墓。
蜿蜒在八达岭的京张铁路,与中国古老的长城并驾西进,这是两块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丰碑。
现代化的车站保存着旧时的天桥。
S2线列车停靠站台
北京北站的前身是西直门火车站,老火车站被整修一新。
清华园火车站
清河火车站
南口火车站
青龙桥火车站和站内的詹天佑塑像
著名的之字线在青龙桥车站,乘火车可以全过程体验。
线路曲线多,火车既见头又见尾,也是一道风景。
铁道线和古老的长城齐头并进
八达岭火车站
熟悉的汽车站牌,我两次登八达岭都是乘坐的这路车。
詹天佑纪念馆里的塑像
S2线列车运行时刻表
2014年6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