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西游记:去那遥远的新疆

标签:
天山游二道河市场火焰山葡萄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
分类: 神州大地 |
新疆对于厦门人来说绝对是个遥远的地方,记得小时候听人说坐火车从厦门到新疆要整整七天,那时就想要是有一天能去新疆看看该多好。千禧年夏天,我终于踏上了遥远而神秘的新疆。虽然飞行时间大约是六个小时左右,但加上候机和转机,也用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时间。我还记得当时厦门飞乌鲁木齐的单程票价是将近3000元,可见新疆对我们南方人来讲之遥远。
到达乌鲁木齐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去了天池,没去之前一直听我的好友南希说起这个地方,她每年都会跟随大师姐去朝拜位于半山的王母娘娘宫。
车子沿着山路一直开到天池,旁边见到索道,估计也可以坐索道上去的。
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池,用长焦拉近看,可以看到远处的雪山,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雪山,非常兴奋。
游客不算多
虽然是炎热的八月,在天池上还是得穿长袖。
山寨一回维族姑娘
第一次骑马
乌鲁木齐有点出乎我的意料,竟然跟普通的国内城市没什么两样,唯一的不同是晚上将近九点钟了,还可以不使用闪光灯拍摄这张照片。印象深刻的是竟然在乌鲁木齐市区里见到了厦门本土品牌“豪客来牛排馆”,非常惊讶,原来豪客来有这么牛。
路边维族小伙在烙一种叫“馕”的大饼,有几分像厦门的“北仔饼”,相当硬,据说可以存放很长时间不会变质。对于出远门的人,馕是很好的食物,便于携带又容易储存。
记忆中在乌市最有趣的事就是去逛“二道河市场”。当年的二道河市场就是一条破旧的老街,两边密密麻麻都是小店铺,很像以前厦门的霞西路小商品市场。记得我在市场里只花了3元钱就买到一个很大的哈密瓜,拎着边走边吃。新疆的哈密瓜真是一级棒,又香又甜,水分非常多,洒了一地。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哈密瓜!
在一处织坊里见到了这两个维族小朋友,非常可爱。
离开乌鲁木齐后,下一站去了吐鲁番。进入火焰山,公路两边都是这种褐红色的山体。
途中参观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它位于吐鲁番市东45公里的火焰山下,木头沟西岸的悬崖上。千佛洞现存有57个洞窟,是新疆境内较大的佛教石窟遗址之一。它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遗憾的是本世纪初千佛洞遭到了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疯狂盗窃,很多佛像均被损毁。
小时候总是觉得火焰山就是一座山,但其实不是,它是一个山脉,总长有98公里,宽8公里,主峰海拔有831米。火焰山真不是一般的热,整座山体有如红色的火焰,方圆几百里寸草不生。夏日的阳光照射下山体表面温度可达八十几度。我到达的那天,吐鲁番的气温达到43摄氏度,这也是我这辈子经历过的最炎热的天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别看火焰山如此炎热,但葡萄沟里却是一片绿意。
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摘葡萄了。千禧年的物价还很便宜,我记得跟当地老乡买葡萄,直接递给你一个筐,自己去摘。一大筐的马奶葡萄,才收了8元钱。重重地拎回酒店,洗了几串,边看电视边吃,甜得我很长一段时间看到甜的东西就觉得腻。
在吐鲁番还去看了“阿斯塔纳古墓群”,那里的墓群很奇特,墓室前面有一条10多米长的斜坡墓道,人可以走进去参观。除此之外也参观了当地的水利工程“坎儿井”,并观看了美妙的新疆舞蹈。发现新疆姑娘长得特别美,身段好,面貌佳,惹得观众争着跟她们合影。
这是苏公塔,它是一座造型别致的伊斯兰建筑,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建于公元1778年。
在吐鲁番令我终生难忘的是“高昌故城”,因为我差一点在那里丢了小命。
高昌故城遗址位于吐鲁番市东面约40公里的地方,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由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今吐鲁番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自公元前一世纪兴建到十三世纪废弃,高昌故城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始建时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吐鲁番地区千年沧桑的见证。
高昌故城里面一片荒芜,残垣断壁,烈日下死一般的寂静。
走进了高昌腹地后,才发现有人乘坐驴车进入,但因为都满员了,驴车半途不载人。当时为了看一眼玄奘法师的讲经处,我决定豁出去,继续步行。
记得路上遇到一个老外,跟他聊了几句,请他给我拍了几张照片。
刚刚进入高昌故城的时候比较早,感觉不是太热,没想到后来阳光越来越强烈,晒在黄土上热气腾腾。既没有带遮阳伞,也没带上足够的水,又背着沉重的相机,独自一人艰难地行走着。
玄奘是我非常敬仰的一位高僧,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走到那里,在这样的信念下,我终于走到了玄奘讲经处。
四十三度的高温,没喝什么水,体力消耗太大,只觉得眼前一阵阵发黑,整个人几近虚脱。返回的路又是那么远,肯定没有体力再走回去的,那一刻突然有种恐惧,觉得可能会死在那里。没想到正当我无比绝望的时候,奇迹竟然出现了!突然看见一个男生骑着一辆摩托车进来,我不由分说地冲过去,坐上车,请他载我到入口处,多少钱都行。就这样我捡回一条小命,但却中暑了。
年轻的时候就是有冲劲,无所畏惧,干很多事完全不知道害怕,如今年纪渐长,越来越没有冒险的勇气了。玩可以,玩命是万万不行的。但有时回头想想,多亏了年轻时候的无知无畏,不然人生也许会过得很无滋无味的。年轻时多经历一些,年长后自然能安心过平淡如水的日子。
静云注:
在数码时代之前,拍照片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那时使用的是胶卷。当时比较著名的胶卷品牌有柯达和富士。在我的记忆中,一个胶卷大约三十元左右吧,拍完后还要冲洗出来,成本颇高,所以每次出游最多也就是拍个三四卷而已。胶片时代拍照有一定的风险,拍完后无法回看,拍的效果好不好不得而知。最要命的是万一胶卷没有卷进相机就全功尽弃了,我在湖南衡山的时候就出现过这种状况。上祝融峰之前装了一卷,下山全部拍完后才发现胶卷没有装好,欲哭无泪。
近日三伏天不敢出门,难得有时间翻拍以往的老照片,顺便趁着还没有全部忘记之前将过去的一些行程记录下来。以前拍照多数是用"傻瓜机", 效果非常差,翻拍后又再打折扣,但不管怎样都是记载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因为去得早,不少当时的景点想必如今已经大变样了。重新整理这些老照片,也算是对那个年代的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