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墨香 |
这段时间大家都抄经,都发自己写的,所以车老师的讲解似乎有点应接不暇,只有整理出来,慢慢咀嚼:
上文说到汉字的思想和哲理,有学者说中国书法是哲学的艺术,是艺术的哲学。我觉得说中国书法是道的艺术,是艺术之道,或许更贴切。书法点画的意象神韵,用笔的笔触节奏,甚至动翰起意的缘起,无不体现着深邃而平实的道。
这“七”字,就两笔,倚而不倾,灵动中却有静穆。
“以”字四笔,看似松散,却有气贯,笔断而意连。
看这一组字点画的分布,错落有致,浑若天成,这和谐,因为点画间、字与字间收与放的协调。
上贴的长横,若行云铺展,又犹老道姗姗款步,和缓优雅的隶意。下贴的长横,如秋风过林,飞燕掠水,有飒爽英姿。两者一疾一徐,自呈风情,而各臻其美。
@靈飛长横若能疾中有徐,则意更丰。要写出疾中有徐的笔意,关键在起笔处有意,起笔处若意不至而笔先行,则只有动作而乏笔意,也就是说要意在笔先。
远观近看皆有神。平和则笔意舒展自在从容。
这一笔似笔意没有贯穿始终。
习字如开车,十次事过九次快。一慢二看三通过。
不受乌丝栏之束,点画更舒展有神了。
写到行列末数字,注意调整一下字形和字距,稍作收放,以平地头。
行列之丝栏,犹行走之路道。循中道而行,则坦然从容;怯左右界线,便缩手缩脚,
不惟丝栏是框规,点画之形态字之形构,亦是临帖之丝栏。没有这丝栏,无所依循,则荒腔走调;只写形态,又徒有其表,亦索然无味。形神兼备者——高手。遗貌取神者——非凡。传神之字感人。
@彭红(嗣嶜,音同琴)用笔的感觉很好,行笔过程有若遇阻力不屈前行的节奏和力感,所以点画的笔触有魏碑雄强恣肆的意象。点画有刀劈斧凿铁铸之质感。
点画的启承转折映带需要细腻的调锋过程来完成
的转折映带笔锋要转过来再提起来
的出锋方向要对着下一笔(横)的起笔。
捺笔的出锋有按与提的转换,没有按与提的过程,则会显得拖沓。
三智言:久未临帖,今尝一试。 白日开了头,写了几行,人不静,气不达,乏乏了之。晚间练完太极,忽起念再试。触笔之感比较放松,意到气到,越写越感有驭笔之心力。回想所以然者:练完太极,气血充盈,筋脉通畅,故神静体松,而意能达笔而驾驭之。 看来,写字,不全在笔上,更在功夫上啊… 个人浅见,贻笑大方。
@徐嗣燳(三智)这几组字都写得挺好,得笔法,有神态。跟帖,所以靠谱。
三智言道:文征明小楷虽贵为古今第一。但论功夫,恐不及师父一二。书法如画,本无对错。若论以字练功,或许临师父的字更佳。只是临师父之字,恐有溜须拍马之嫌,不敢表达。两者共临,是否更得其乐啊,老师。
@徐嗣燳(三智)虽说得有点过,但很有见地。我之前在群里说过,师父有的字放在书法字典里都不逊色的。你和很多人一样对师父的字从心底里喜欢,这样的学习吸收得特别的快而深入。
这笔力,这气象,难怪徐嗣燳有如此的喜爱和着迷了。这几天发的,一贴胜一贴。
@靈飛你的字有飒爽之姿,劲逸之意,这一贴在爽劲间又滋蕴藉之美,更耐看了。
“薰”字有那么多横,横与横不能疏,收紧点。
来看彭红的“道”
从点画的形态看,功夫尚浅。然而点画的质,却是得道正且深。形态尚不精美,点画的意味却很有感染力。
@覃寶寶写古壮字,有钟繇意味。 这三笔的曲意很好,自然的委曲。
委曲,本来就是自然的运动形态和节律,河流是委曲的,蛇行是委曲的,人生是委曲的,历史是委曲的。放大了细看,即便似乎很平直的点画里,都有起伏委曲。
@贞甫(寴)钟繇书法的沉雄之气能引人入沉稳静定之境。去点画中尖巧。
这几个字有沉雄气,亦有灵动意。
去体会点画的结实与劲挺,即便细笔画亦不纤巧。杜甫诗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写出瘦劲来,会有不同的感觉的。
院长说:写的一点都不像,但是还是要坚持到底
老师:临帖,谁都想写像的,但谁都写不像的。 然而,只要用心揣摩,谁都写得有点像的。 像与不像,关键是写出感觉,写出味来,写出字帖的味。这字帖的感觉,字帖的味,才是关键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