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墨香 |
我们可以通过临习不同的“以”字的写法,来体会笔法、笔势、笔意、结构的关系——
聚焦看这一撇,点开看。字帖的这一撇有筋骨血肉的,去感受。筋与血不容易体会。
师父和靈飛写的这一撇,虽然没有写出粗细起伏的变化,但笔顶着纸写,所以笔力不怯。
笔法的本质是表达点画的感觉的,所谓传神之笔。 神寓于形,寓于当下要写的点画之形,当你精到的表达这一点画的形时,神亦备。 当你在写你以为的形时(概念的形),这形是空乏的,徒有其形,这样的临帖,是在固有的观念里打转,是固步自封。 这样的临帖,对于新手是门外瞎转,不得要领;对于有经验者,亦是故步空转,写到后来只剩一个空架子,与书之道渐行渐远。
初学时,即便表达形式,也是有内容的,形式总要内容支撑的。 学了一段时间,学会了形式,形成了概念,写熟了,当只有了概念中的形式,便枯燥乏味,只有空架子,与书道渐行渐远,很多学书者有这个问题。
细致地表达,而出有意味的笔触。
对比一下“神”字和“物”字的长竖。
“神”字的长竖,起笔调锋周到,行笔时笔锋正,则劲挺圆润。
“物”字的竖,起笔后笔锋方向还没有调整好就下行了,下行过程的笔锋有偏侧,这一竖右边的沿是虚的。
灵飞分享一下她的感受吧:有段时间我临坐忘论,因为感觉字形很熟悉了,就没有看一笔写一笔,凭印象背临,结果写出来的字不耐看,不传神。老师一语道破天机,你临的只是字的外形而未表达出字的神韵。突有所悟,原来我记忆中感觉是很难保留住的,感觉需要靠不断重新读帖,看一笔写一笔会才会加深。所以如果说有进步,全靠老师的指点和纠正。谢谢老师。
张雅婷说她的字像她的人——中规中矩,其实她的字很生动的
“中规中矩”的张雅婷,这“然”字写得多么活泼啊,就象初春的山涧,跳跃着,歌唱着,充满喜悦,充满生机。
——袁颖临习姜的字。我为这几个字的美质所惊服了,她问我好在哪里?
我想,如果说点画用笔结构这些方面怎么怎么的好,那说得太表面了,我说就是美。
美在其雅,在其韵,在其格。
袁颖有很敏锐的艺术感觉,她心目中姜的字简朗俊润,清新脱俗,而字帖上的字似乎少一点这种气息。
晚课结束的时候,才滢说,“以”字不容易结构,她写了前面部分,后面部分就相应前面部分因势配合,她的字灵动有神,这也是她结字的秘诀。
开局放手展开,随之因势利导,收宫平衡整体。才滢的结字智慧。
才滢来自草原,这让我想到雄浑豪迈的蒙古舞,舞蹈的开局蓄势展开后,就是因势生姿,在不平衡中展现动感活力,又在回归平衡中形成正大浑朴气象。欹而不斜,中正不缰,没有一个动作是板滞的,没有一个动作是飘忽的。
这四字特美!
这副对联有智永千字文的醇和,又有褚遂良的的俊逸笔意。闲雅的笔触中见从容沉着之性情。
@恒阳道人几副隶书对联都写得轻松自如,仿佛在哼唱民歌小调,自如而得天趣。
师父的字真力弥满,才情天纵,心手双畅处,笔情墨不可方物。
@菏雨嫣然写得圆融醇和。可以将通临与单字重复临习相结合,能更深入地、更真切地体会笔法和感受字帖的风神。
——靈飛用这个方法很有得益
这样的重复,亦是深入,在对比中再次认识,自然的加深影像,走进字帖,字帖亦走进我们心中。
@徐嗣燳(三智)写得有静气了,没有以前飞舞虚浮的点画了。
这一组字的重复临习,写到后面笔法结构心里都有数了,用笔就沉着肯定。
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临习,这种用笔感觉用笔节奏就成为你的用习惯了,形成你的笔性了。
@彭红(嗣嶜,音同琴)你的字静定,有气格。用笔中注意一下以下细节——
起笔要写出笔法。收笔要圆满,笔要凝住。
的出锋虚尖,出锋亦要笔到意到,有空中回笔意
点要有一点弧势
这一竖行笔太急,就收不住写过头了。
捺笔出锋含糊。慢一点,这些问题都能解决的。
——看这个“於”字,起笔、行笔、收笔、转折,处处笔清晰。尖笔亦不虚。特别是这一竖的收笔,浑朴坚实有力。这些都缘用笔的沉着从容,和读帖时体察琢磨之精之细。
@菏雨嫣然很好,这样就写进去了。学如逆水行舟,临帖亦是不进则出,没有所得,则与字帖渐行渐远。这种毛边亦宜练字,能写出感觉。且这样没格子,字能展开,不拘束。
“忘”字的这一点,笔法形势都没写出来。落笔也太重。
这组写得好。写张迁碑笔要铺开。可参伊秉绶的方法。
@恒阳道人写得温润娴雅。收笔要含住凝住,避免'尖巧的笔。字法要参字帖。点画的质感是书法的核心,你的点画有温润清丽之致。临帖时留心点结构的规律。
@四休(嗣義)是“如守中”吗?
用笔的感觉挺好的,流畅自如。
草书连绵的点画有草法(字法),行云流水的用笔有节奏的,这个节奏有疾徐变化。先习章草,可得字法,又能把节奏写得沉着从容。
这是章草的写法,笔笔断,笔笔连。
这是今草的的写法,知章草,则草法有源。行云流水的如意,亦是有法度的抒情。
——看怀素小草《千字文》的行笔节奏,和缓优雅,疾中有徐。
什么时候都不迟,少壮时的阅历,亦是当下感悟书道的书外功夫。不虚光阴,不急不躁,人生路上,且行且从容。
师父的这两组字点画矫健。
这点画之矫健,其因有二:一为用笔之沉稳,笔之沉稳,缘于状态之沉着,心之淡定从容。二为笔下有感觉,以言语比之为言之有物。 而所言之物在读帖中所得。
若太极之一个动作,同样一个动作,可以寄万千意象,亦可能是唯一个动作而已。而这万千意象是自然融化,若是刻意,则为造作。
看“又”字两笔,从笔触中能清晰地感受其书写节奏。当你以这个节奏去书写时,如果没有放松从容的状态,是写不出这个意味的。而功夫尚浅时,写第一遍又放松不了的,在写了几遍,明笔法知过程又熟结构后,方能得轻松从容的状态,而能得书写的感觉,而有笔意的自然流露。这亦是单字重复临习的意义,因为只有对这个字的笔法笔意结构熟门熟路后,书写方有抒写的感觉。这时候用笔的表达才有从容,因为胸中已有成竹,才能言之有物,所言者是你读懂了的文字,是书上的文字,亦是到你心中的文字,此时即便你变一下节奏,所言依然是此物。“言之有物”的一笔,若拉小提琴一弓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听于俏的一弓中“所言之物”。试想一下,这一弓若是匆匆拉过一泻直下,便没有这娓娓道来的动人乐章了。
灵飞说: 看了老师发的小提琴一弓28拍的视频。原先写字无节奏感,也找不到感觉的我,今天写的时候好像有顿悟。明白了运笔要像有那小提琴手缓缓拉弓,点画不能匀速划过去,应有疾徐,有提按
@靈飛好!终于写出“言之有物”点画了。有笔意感受和表达的点画。
而对比字帖文征明的“急”用笔还要缓。长辈人说急事缓办,还真急不来。落笔和而轻,能改变行笔直去的节奏,亦克服用笔重浊、点画头重脚轻的问题。落笔要轻,则能进入点画表达的状态。起笔轻盈,后续笔势展开的节奏就不一样了。
@彭红(嗣嶜,音同琴)写得有感觉。“照”的最后一点,“無”的长横,有隶意,以前有临习过隶书吗?
昨天的这几个“傳”字笔法结构都写得精到。 在追求精到力求完美的过程中,培养读帖的精察和表达的细腻。
“有”字的钩,出钩前要把笔锋转过来,笔锋调整好了再钩出。
“散”写的捺,捺出的过程用笔含糊。这两字对照字帖再写十遍。
重复临习,经过对比,能发现自己笔法和结构中的问题。自然对字帖形成记忆,有所得,平时书写时会有自然的流露和运用。
“自”字点画的粗细对比太夸张,“然”字亦不合度。 不临帖,亦要有借鉴,个人的风格在学习中自然的形成,水到渠成,象种子一样,各方面的机缘成熟时,自然生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