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衡

(2019-06-15 13:50:06)
标签:

杂谈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衡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衡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衡,会意兼形声字,读作héng。甲骨文尚未发现此字形。西周金文字形左中右结构,左为彳[chì],中上为角,中下为大,右为亍[chù]。战国时期竹简承接金文字形。另外,籀[zhòu]文字形去掉彳和亍,只保留中间部分。篆文承接竹简字形,隶变后,楷书写作衡。本义牛角绑横木引车前行。
        远古人驯化了牛,发明了车,于是就有了牛车。从商代出土的车辆形状看,那时的车由一根横木、两个车轭、一根辕木、两个轮子和一个方形或长方形车厢组成。车辕前端连着横木中间,后端连着车厢中间,横木两边各绑着一个人字形车轭,横木必须与车辕垂直且与地面平行。双辕车在战国时期才开始出现。
        要想让车子前行,就要在辕木两侧各安排一头力气相近的牛,以保证两头牛同时用相等的力气拉车,防止力量不均等造成车子走偏。远古人就把一根横木绑在两头牛犄角上,并把车轭架牛的脖子上,以保持车子直行,这根横木叫做衡。
        衡字籀文字形是一个会意字,选取一支牛角和一段车衡、一个车轭,写作上下结构,上为角、下为大。这里大字的一横是衡木的一段,人字指车轭。后来,为表示牛车沿着道路前进,人们在籀文字形的左右加上表示街道的彳、亍,写作衡。《说文解字》:衡,牛触,横大木其角。(衡,把一根大木头绑在牛角上,防止两头牛打架。)解析不确切。
        衡木的目的是保证两头牛同时用相同的力气拉车,引申为均等。如,均衡,平衡。
        两头牛力气相同或相近,势均力敌,拉车时可相互牵制,防止走偏,引申为制约,约束。如,制衡。
        引申为固定在牛角的木头。《周礼·地官》: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b]衡(祭祀前,都要打扮作为牺牲的牛,给它的角绑上横木防止受伤而不能作牛牲)。
        固定牛角的木头与辕垂直且与地面平行,引申为横。《荀子·赋》:以能合从,又善连衡(既能够纵向联合,又善于横向联系)。《礼记·檀弓上》: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古时候,帽子都是直着缝的,现在的帽子是横着缝的)。
        建筑物上能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倾斜的横木,也叫衡。如,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形容陋室),衡门,衡梁。
        衡木绑在两头牛的角上,引申为横贯。《左传·哀公十七年》:如鱼竀[chng]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像一条鱼尾变红,是因为横穿急流而犹豫不安所致)。如,衡游。
        人们根据车衡的工作原理制作的称重工具,引申为称重的器具,秤,秤杆。《韩非子·扬权》:衡不同于轻重(衡器和它所称量的物体轻重不相同)。如,衡石(泛指称重量的器物),衡玑(天平)。
        引申为称量。《墨子·经说下》: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称重的时候,如果加重一边,这一边必定下垂。)
        从具象到抽象,指人思考事情的可行性以及揣摩说话人的深意,引申为掂量,斟酌,思量等。如,权衡利弊。
        衡山因夹在衡阳盆地和湘中盆地之间,像天平架一样,因此取名衡山。战国时期《甘石星经》记载,因衡山位于星座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变应玑衡”,“铨德钧物”,犹如衡器,可称天地,故名衡山。这显然是附会之词。
        衡水一词,始见于北魏文成帝的《文成帝南巡碑》,当时进入今冀州市境内的漳水没有东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后入海。因此,人们把这段漳水称为“衡漳”或“横漳”,后来直接称衡水。隋朝开皇十六年(西元596年),新置衡水县,治所在今衡水市旧城村。就是说,先有衡水河,后有衡水县。
        不是所有的树木都适合作衡木。远古制作衡木的原木,必须粗细均匀、坚硬、无枝杈。生活在衡木原料生长地的氏族部落,以衡为图腾标识,称衡氏。
        据文献记载,衡姓来源有:
        1.先祖名号。商汤有贤臣伊尹,尊号阿衡。其后代子孙就以伊尹尊号为氏。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后代公子衡子孙以祖上名字为氏。三国时,击鼓骂曹的祢[mí]衡的三个儿子,为逃避追杀逃到四川,以父亲的名字为氏。
        2.地名。春秋时期,郑国城邑雍雝[yng],亦称衡雍、垣雍,在今河南省武原县西北五里处。这里的人以衡为氏。三国时,官渡之战中袁绍败给曹操,袁绍的几个儿子又自相残杀,袁姓部分族人南逃到衡山隐居避难,以居住地名为姓,改姓衡。
        3.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的族人中有衡姓分布。
        衡姓如今人口约7万(2018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80位。

诗曰:
二牛角上绑木横,
沿路向前便是衡。
权衡利弊做决断,
合纵连衡逞英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