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康

(2019-02-16 07:10:30)
标签:

杂谈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康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康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康,会意字,读作kng。康字甲骨文有两边对称的两种字形:一是状如倒写的人(屰),手持倒写的其(簸箕),加对称的小点(稻谷壳),表示逆风扬箕,扬去糙米中的外壳。二是将倒人(屰)写作干,其形写作双手。周早《康侯簋》金文字形承接甲骨文第一种字形。战国时期《云梦日甲》秦简字形发生变化,右边下垂的簸箕边不再下垂且变短,左边不变。
篆文仍然两边对称,簸箕变成左右两只手,糠粉状变作米。《居延汉简》承接秦简字形,倒人字和左边连写为广字头,右边则变为上下结构,上尹下米,尹字的丿与米字的丨连通。楷书将隶书的米变作水,写作康。本义扬糠选米,读音来自扬糠的声音。
        远古人类进入原始农业时代,开始是把稻谷连壳一起吃。后来,学会用杵舂稻谷。这时米和壳已经分离,但仍混合在一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风可以把稻谷的米和壳分开。于是人们就编织畚箕,向着风来的侧方向扬起,在风力的作用下,米和壳分离,稻谷壳就是康,后来写作糠或穅。
        稻谷去壳后就是米。南方的稻子去壳后就是大米,北方的谷子去壳后就是小米。不管是大米还是小米,吃起来都比连壳吃口感好,而且营养更加丰富。
        在长期的用字过程中,康字的本义逐渐消失,另造穅和糠代替,穅字义为所有的禾去掉的壳,糠则特指稻谷的壳。
        去糠留米,去除糟粕,留下精华,如果有很多精米,那就很富有,引申为富裕。《正字通•广部》:康,岁稔[rn]也。(岁稔,丰收年。)
        人能吃到好粮好米,而不是吃糠咽菜,自然身体强壮,引申为健壮。《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人吃了精米,身体健壮,就可以走四方,上天入地,引申为通达四面八方。《尔雅•释官》: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 五达,东西南北中,六达,前后左右上下。如,康庄大道。《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於是齐王嘉之,自如淳于髡[kn]以下,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qú],高门大屋。(于是,齐王嘉许诸位学者,从淳于髡以下诸人,都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在四通八达的街市旁修建高门大屋的宅第。)
        人能吃精米而不吃糠咽菜,是一件安乐的事情,引申为安逸。如小康人家。

        远古时期,人们开始耕种农作物,食用时并不去壳。后来,人们发现可以通过碾压使米和壳分离,然后用簸箕迎风扬起,由于壳轻米重,风把壳刮走,这样就彻底把米和壳分开。人们把这一过程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甲骨文的康字。
        掌握这种加工方法的氏族部落,就以康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称为康氏,建立了方国——康国。康国可能比夏代还要早。据考证,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
        康国可能没有参与周武王伐纣联盟,所以被武王灭国。之后,周武王就把康国分封给其同母弟姬封。从此,姬封又称康叔。
        周成王即位后,发生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立下大功。于是,成王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康国成为卫国的一部分。自此,康叔又被称为卫康叔。《康侯簋》记录了这一历史。
        据文献记载,康姓的来源有:
        1.源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同母弟封于康,称康叔。据考证,康国在今河南禹州西北的夏王少康的古城。周成王时转封于卫,史称卫康叔。居于古康国的人及其子孙以国为氏,这就是康氏。
        2.源自姬姓。东周周顷王时封王季子于刘累古封地刘城,谥号康,史称刘康公,其后有以封地为氏,称为刘氏,有以谥号为氏,称为康氏。
        3.源自西域康居国。西汉时西域的康居国人进入中原后姓康,唐朝时称康国。另有突厥族康姓不断经河西走廊移民西北和四川地区,继而进入中原,最终融入汉族。
        康姓现如今人口大约220多万,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排名第92位。

诗曰:
康指簸箕扬米糠,
精米留下作食粮。
去粗取精康健体,
八方大道皆康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