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通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通,形声字,读作tng,tòng。甲骨文三种字形,一是左右结构,左彳[chì]右甬[yng];二是左甬右亍[chù];三是左右结构,左彳右上甬右下止。金文大致相同。春秋时期《侯马盟书》有两种字形,一种同甲骨文第三种字形,另一种比较特别,上下结构,上甬下止。篆文左右结构,左辵[chuò]右甬。隶变后,辵变成辶,楷书写作通。本义拿竹桶沿从家去水边的道路去取水。
通由辵和甬组成,而甬则由用和非字横折加一点这两部分组成。甬是用的改进型,都是远古人制作的取水工具。甬是把一段多节粗竹子,最上一节的横膈做成提手,保留底部横膈,洞穿中间所有横膈,可以多装水,提高效率。甬是有提手的取水工具,用是没有提手的取水工具。(注:关于用和甬将另文详解。)
远古人拿甬从家里到水边取水回家,这就是通的本义。
《说文解字》说:“通,达也。”(通,就是到达。)
水是生命之源,拿桶从家到水边取水这个活动是不会停止的。《易·系辞》:往来不穷谓之通。(来来往往永不结束,就叫做通。)
引申为有路到达,既可以是看得见的路,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路。如,通车,通风,通气,通过,三通,通道,通水,通电,通网,四通八达。
从把竹子的横膈洞穿,引申为清除阻断两地来往的障碍,开辟道路。如,开通,打通。
引申为语言文字顺畅。如,行文通畅,语句不通。
取水的道路连着家和水边,引申为相互交往,来往。如,沟通,串通,通敌,私通,互通有无。
引申为传递消息。如,通风报信,通知,通报,通电话,交通站,通信站。
经常从家到水边,一定熟悉水边的情况,引申为了解,懂得,知晓。《汉书·辛庆忌传》:通于兵事。(通晓用兵打仗。)如,通晓,精通,一窍不通,不通人情。
引申为特别了解某一方面的人。如,中国通,万事通。
人要喝水,就要去取水。这样的事情,稀松平常,司空见惯,引申为普遍,惯常,一般。汉·王充《论衡·讲瑞》:凤皇麒麟,通常以太平之时来至者。(凤凰和麒麟,一般情况下是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才到来。)如,通病,通俗,普通,通称,通常。
从家到水边,才能取到水,引申为从头到尾,全面,全部。如,通宵达旦,通力合作,通盘考虑,通读,灯火通明。
虚化为量词,相当于遍或阵。如,唱了一通,打了一通,三通锣鼓。此义读作tòng。
通姓,或许源自拿竹桶来回取水的氏族,现在已经不可考。
据文献记载,通姓来源有:
1.源于地名。春秋时期,巴国有个大夫受封于通川(今四川达川),他是巴国君主廪[ln]君的后裔,时称“通君”。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受封于朝歌之通邑(今河南淇县北阳镇)。受封通川和通邑的大夫,他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为氏的,称通氏。
2.源于先祖名字。汉朝初期,大臣蒯彻,曾鼓动韩信与刘邦分天下,差点被烹。后成为齐国相曹参的谋士,但被炎魔降世。其后裔为避祸,取彻为姓。至汉武帝刘彻时,为避讳皇帝名讳,改彻为通,称通氏。
3.源于官位。秦汉设官爵彻侯,他们的子孙,有以先祖的官位为氏,称彻氏。汉武帝时,为避皇帝名讳,改彻为通,称通氏。隋朝时期,设官吏通守,职位仅次于太守。在通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的,称通氏。
4.源于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的族人中有通氏分布。
通姓如今人口很少,没有具体数据。
诗曰:
通指竹筒去打水,
河边到家多少回。
融会贯通东西学,
博古通今是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