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邹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邹,形声字,繁体字写作鄒,读作zu。甲骨文尚未发现此字。篆文左右结构,左芻右阝(邑),隶变后,楷书写作鄒,简化字写作邹。本义用手拔草的方国。
邹由刍和阝(邑)组成。阝是邑的简化。邑指远古的方国。刍,会意字,繁体字写作芻,读作chú。甲骨文是一只手和两根小草的形状,会意用手拔草。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芻,简化后写作刍。本义拔草,除草。
《说文解字》:芻,刈[yì]草也。(刍,割草的意思。)不准确,割草需要镰刀之类的工具,本义是用手拔草。《越绝书·外传本事》:刍莝[cuò]养马。(拔草铡碎喂马。)《左传·昭公六年》:禁刍牧采樵。(禁止割草放牧采摘砍柴。)
刍字的引申义为:
1.饲草。《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馈之刍米,礼也。(赠给他饲草和大米,当作礼物。)如,刍养(饲养)。
2.草食动物。《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人以牛羊这些草食动物和猪狗这些吃谷动物为食。)
3.用草扎的东西,古代用于祭祀,像现在的纸人、纸马等。《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所谓仁,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如,刍灵(用茅草扎成的人马,为古人送葬之物。)
4.从食物链的角度看,草最为低级,引申为粗浅,鄙俗。如,刍语(谦辞,指草野鄙陋者的议论),刍言(草野之人的言论),刍议,刍论。
邹,本义为拔草的方国。因为刍是用手拔草,手与草所在的原野相比,空间范围非常非常小,因此邹字引申为:
1.小,狭小。东汉·刘熙《释名》:邹,狭小之言也。(邹,义为狭小。)邹查,小声说话,悄悄话。宋·辛弃疾《南渡录》:下马作礼,言语邹查,不可辨。(下马行礼,小声说话,不知道说些什么。)邹搜,五官太小,需要搜寻才能打到,形容人的长相不好看,其貌不扬。明·董斯张《吹景集》:大慧禅师自赞其像云:邹搜敛似天蒸枣。(相貌就像天蒸枣一样难看。)
2.从人的相貌难看,引申为货物质量低劣。清·梁同书《直语补正》:今人言物之不佳或薄小者曰邹。(现在的人说东西不好或者不厚不大,称为邹。)
山东省有两个带邹的地名,一个是邹平市,一个是邹城市。两地的地方志都记载了地名的来源和演变情况。
1.邹平。自夏朝开始,邹平一带就有邹侯国,属舜帝后裔所建。西汉时分为邹平、梁邹和东邹三县,均属邹侯国。
2.邹城(邹县),原为黄帝之孙颛顼[zhunx]的后裔曹挟所建邾国。周武王封给曹挟,建邾国,并明确是鲁国的附庸,且没有爵位。因国都在訾[z]娄,又称邾娄国。邾国不甘心做鲁国的附庸,经常反抗鲁国的侵略战争,有时还主动挑战鲁国。至邾仪父做邾国君时,与齐国结盟,对齐国有很大帮助。齐桓公姜小白奏请周王赐邾仪父子爵,跻身列侯。由于鲁强邾弱,邾国被鲁穆公强行改名为邹国(又称驺国),仍为附庸国。前281年,邹国被楚顷襄王所灭。
无论邹侯国或者邹国,在古代典籍中,都曾被写作驺。司马迁《史记》:孟轲,驺人也。(孟轲,邹国人。)班固《东都赋》:外则因原野以作苑,填流泉而为沼,发苹藻以潜鱼,丰圃草以毓[yù]兽,制同乎梁驺,谊合乎灵囿。(城外把原野当作君王打猎的御苑,把泉水阻断变成沼泽,生发出浮萍和水藻来养鱼虾,让草木茂盛以养育各种野兽。所采用的规则与古代天子狩猎之地一样,以适应皇家园林的需要。)
驺[zu],本义当为马奔跑时,如同人用手拔草一样,四蹄刨起草来。在拔草这个义项上,驺与刍成为同义词。驺的引申义有喂马,进一步引申为给主人喂马的人,即侍从。因此,鲁穆公改邾国为驺国,并非有人所说的,是邾娄二字的合音,而是要强调邾国是鲁国的附庸,不得反对鲁国。唐初,驺平、驺县才固定写为邹平、邹县,直到现在。
远古人把拔草的地方用符号鄒(邹)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邹。在此居住的人,就以邹作为氏族的图腾标识,并建立邹方国,人称邹氏。邹平或邹城两地,都是邹字和邹氏的发源地。
据文献记载,邹姓来源有:
1.源于舜帝姚姓,后裔建邹国(今山东省邹平市),是最早的邹国,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源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后裔曹挟在邾国,又称邾娄国,鲁国附庸。鲁穆公强改邾娄为邹。邹后被楚国所灭,国人以国为氏。
3.源于子姓。商纣王庶兄弟微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启死后,其弟微子衍继位。其后人孔父嘉被迫害致死,其后人逃至鲁国,得食邑于邹,后人以邑为氏。这一支邹氏与孔氏有共同的祖先孔父嘉,与孔子同根。
4.源于满族汉化。明朝末期,女真人即满族有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邹姓当今人口约450万,按照人口数量排位第60位。
诗曰:
邹指用手拔草地,
驺是拔草喂马去。
邹谈比喻人善辩,
邹搜形容人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