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濮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濮,形声字,读作pú。甲骨文、金文尚未发现此字,篆文左中右结构,左为水,中为亻,右为菐[pú]。楷书写作濮。本义奴仆倒垃圾的河。
濮,由水和僕[pú]字组成。水指河。僕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穿着有尾饰衣服(尾)的人,双手端着有垃圾的簸箕(其),口中还说着什么(言),本义从事又脏又累劳动的最低等奴仆。他们的日常劳动,就是给主人打扫卫生,然后把垃圾装进簸箕(一种垃圾筐),到河边倒掉。
注意:僕与仆[p]不是一个字,因为僕的简化字写作仆,而其他有菐的字,并没有简化为卜。
那时候的垃圾无非是尘土树叶,不像现在有无法降解的塑料之类。把垃圾倒在河边或者河里,并不会造成生态危机。
奴仆经常去倒垃圾的河,人们就叫它濮水。
濮,古代水名。《说文解字》:濮,濮水出东郡濮阳,南入钜野。(濮即濮水,出东郡濮阳,向南流入巨野泽。)濮水,也叫濮渠,流经春秋卫地。源有二条支流,一支从河南省封丘县西的古济水分出,向东北方向流;一支从河南省原阳县黄河分出,向东流经延津县南。两条支流在河南省长垣县西合流,经滑县、濮阳县注入当时的巨野泽,即今山东省巨野县。后来,由于黄河决口、改道,逐渐被淹没。
濮阳,现为河南省地级市。濮阳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位于濮水北岸而得名。濮阳原称帝丘,前629年,卫国成公迁都帝丘,后改称濮阳,成为卫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时,濮水两岸,土地平阔气候温和,桑林遍布,形成被称为“桑间濮上”的文化现象。当时,卫国音乐优美动听,非常普及。青年男女相会在濮水两岸的桑树林中,一旦双方相互中意,就自由自在地谈情说爱,甚至野合偷欢。后用“桑间濮上”或“濮上桑间”指代侈靡淫乱的音乐﹑风俗的流行地。
或许,卫国的这种风俗,不过是远古时期人类的习俗的延续,男女结合并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每年4月到6月,正是桑葚成熟季节,濮水两岸的桑林里,来采桑葚的人很多。青年男女就趁此机会,无拘无束地互诉衷肠,甚至情不自禁地做出两情相悦之事,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各种清规戒律越来越多,对于桑间濮上这种开放的两性关系越来越觉得离经叛道,不合时宜,最后逐渐消失。
濮姓,或许来自向河里倒垃圾的奴仆。远古人把双手托着簸箕到河边倒垃圾这一日常活动,用符号濮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图腾标识,人称濮氏。历史上,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一些古代民族被称作百濮,或许他们也有把垃圾倒在河边的习俗。
据文献记载,濮姓来源有:
1.出自有虞姓。虞舜为炎黄部落首领时,其子孙散封于濮地,其后代就以地名为氏。
2.出自高阳氏。颛顼帝裔孙陆终的后代,有的迁居到濮水一带,于是就以地名为氏。
3.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有大夫封于濮(今河南濮阳市东濮城),其后代就以封地为氏。
4.以国为氏。周朝时,有百濮国(在今湖北石首县南),国人以濮为氏。
濮姓如今人口数量很少,没有具体数据。
诗曰:
奴仆垃圾倒河里,
用濮符号把它记。
濮河两岸遍桑树,
桑间濮上有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