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詹
詹,会意兼形声字,读作zhn。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尚未发现。篆文分三部分,厃[wi]、八、言。隶变后,楷书写作詹。本义不停说危险。
解读詹字之前,要说说黄河水患。据史书记载,自春秋周定王五年(前602年)以来至1946年的2600多年间,黄河下游河道以孟津为顶点,北到海河、南到淮河,常常在扇面型区域内来回摆动。据统计,决口、改道1593次,其中重要改道26次。由此看出,自远古以来,特别是远古时期,黄河频频决口或改道造成的灭顶之灾是经常性的。自然而然,如何防止黄河发生水灾,一向受到统治者严重关切。今河北省河间和献县一带,曾经是黄河肆虐的地方。或许当时这里的人谈论最多的就是黄河水患。
詹的本义,是不停地谈论黄河水患带来的危险。因此,《说文解字》认为“詹,多言也”,只说对了一半。
由谈论水患而引申为危险。《诗经·鲁颂·閟[bì]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泰山真是高大森严,鲁国视为境内天险)。
由不停地谈论而引申为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庄子·齐物论》: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让人感觉废话连篇。)此义后来写作谵[zhn]。
由不断谈论水患而引申为(危险)到来。《诗经·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本来说好五天归,过了六天不到来。)
不停地谈论来自不停地观察,引申为观察。《史记·周本纪》: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我当南面可见三涂山,北面可见太行山,回首可见黄河,审慎观察洛水、伊水,不要远离天室山。)宋·司马光《瞻彼南山》:享献有时,靡敢不詹。(祭祀之物,都有时限,不敢不察。)此义后写作瞻。
俗话说,涝出蛤蟆,旱出蚂蚱。黄河决口泛滥成灾,会生长出很多蛤蟆和癞蛤蟆,癞蛤蟆有毒,也是一种危险,引申为蟾蜍。《淮南子·说林训》:月照天下,蚀於詹诸(chán
chú)。(月亮能够照亮天下,却被蟾蜍所侵蚀。)此义后来写作蟾。
从不断谈论,引申为琐碎小事。相对于国家大事,皇后和太子的事就是琐碎小事。自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设立詹事官,掌管皇后太子家事。除东汉等极少朝代,大多数朝代都设詹事,直至清代。
远古,今河间和献县一带,黄河经常发生水患,或决口或改道。当时那里的人们就把这一现象用文字表达出来,用厃(危险的初文)、八(多次,不停地)、言(谈论)组合起来,写作詹,即不断地谈论黄河水的危险。他们建立方国,称为詹国,把詹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生活在这里的人,被称为詹氏。
后来,西周接管了詹国。据研究,周宣王二十一年(前807年),其支子至弘被封为詹侯于镐京,封地于河间(今河北省河间、献县一带),史称詹文侯。此研究结论与古燕地的今河间和献县远古遭遇黄河肆虐,致使人们不停谈论水患的假设吻合。
詹文侯一直在朝为官,其封地或许由其长子管辖,和周公旦封在鲁国,由其长子伯禽代为管辖一样。
据文献记载,詹姓来源单一,出自姬姓,即周宣王的支子姬至弘(或至宏)。姬至弘被封为詹侯,谥号文,史称詹文侯。周幽王时,他任少师(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类似秦国负责后宫及太子事物的詹事官),是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之一。其后裔子孙尊詹文侯为始祖,以始祖封地为氏,称詹氏。
詹姓如今人口超过147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27位。
诗曰:
詹指水患谈不停,
黄河决口要人命。
涝生蛤蟆称詹诸,
詹言曲说莫真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