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束
束,会意字,读作shù,读音也来自树。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多为一棵树(木),中间有一到三个圈,是侧面图,有的金文则写作一个圆圈被米字分开,是截面图。篆文承接一棵树中间有一个圈,隶变后,楷书写作束。本义嫁接时把接穗和砧木紧紧地捆扎在一起。
文献记载,我国嫁接技术起源至少追溯到周秦时代。实际上嫁接技术的起源可能更早,或源自远古,只因那时没有文字记载下来。但从束字可以看出,嫁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可参见杜字(嫁接用的杜梨砧木)。
远古人发现,嫁接的果树会得到改良,结出的果子更大、更甜。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
嫁接,就是把接穗和砧木的两个伤面贴在一起或镶嵌在一起并扎紧,伤面由于细胞增生而融为一体,一棵新树就产生了。一般选用有2到4个芽的一段树枝当接穗,嫁接后接穗成为新树的上部或顶部,砧木成为新树的干和根。
人们把嫁接时捆扎接穗和砧木的过程用符号记录下来,这就是束。束字,实际上是囗[wéi](围绕或缠绕)和木的组合体,即用草绳把接穗和砧木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说文解字》:束,缚也。
泛指所有的捆扎。《诗·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束也。(墙上长满了蒺藜,没有办法打捆走。)如,束薪(捆柴),束发(把头发扎起来),束之高阁。
引申为捆绑。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现在您是逃出赵国奔到燕国,燕国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如,束手。
要嫁接捆扎,就要先切好接穗和砧木,备好草绳,引申为整理,收拾。《战国策·燕二·陈翠合齐燕》:(燕太后)乃命公子束车制衣为行具。(于是燕太后让人给公子收拾车马,制备衣服,准备出发的用具。)
把接穗和砧木紧紧捆扎在一起,就是防止二者分开,保证成活,引申为控制,限制,制约。李白《留别广陵诸公》: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壮士被空名所累,贤德者被世俗抛弃。)如,束缚手脚,无拘无束。
引申为捆扎用的绳子。《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强硬的物体,拿来做支撑的柱子,柔软的物体,拿来做捆扎的绳子。)
捆扎是嫁接的最后一个动作,引申为完结,完毕。如,结束(用绳子捆扎并打结)。
嫁接都是用细枝作接穗,不用太粗的树枝做接穗,引申为小捆,小把。《诗·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一束鲜草作薄礼,敬赠品德如玉人。)
引申为一捆,一把。如,一束花,一束光,电子束。
古代量词:用于丝锦,一束为五匹。《左传·襄公十九年》:(鲁襄公)贿荀偃束锦。(鲁襄公送给荀偃五匹锦。注:荀偃,晋国中军元帅,这时晋国刚刚帮鲁国打败邾国,并迫使邾国割让土地给鲁国。)用于干肉,一束为十条。《论语·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束姓,或许与远古有嫁接技术的家族有关,甚至与杜姓同源。杜是嫁接的砧木,束是把要嫁接的接穗和砧木捆扎在一起。掌握嫁接技术的家族可能并非同一个,而是不同的家族,有的以杜为氏,有的以束为氏。
据文字记载,束姓来源有:
1.出自妫姓,由疎[sh]氏所改。战国时,齐国有一个部族姓疎。西汉时有个叫疎广的人,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省枣庄东南)人。到了疎广曾孙孟达时,为避王莽之难,自东海迁居沙鹿山(今河北省大名县境内),并改为束氏。
2.源于地名。春秋时期,今河北省河间市束城镇称为束州,因地处古易水与高河之间,如两条银带约束全城而得名。春秋时期,齐国相鲍叔牙的封地在束州,并葬于此地。战国时期,赵国夺占了束州。在束州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束氏。
疎,疋和束组合。疋,又写作匹,因此,疎字本义当为捆扎(束)成匹(疋)。或许,疎氏是负责捆扎布匹或丝绸的人。
《洪武正韵》:疎,同疏。把疎和疏作异体字或同义词,也许是某种错误引起的,以讹传讹。疎与疏当是反义词,疎是把布匹或丝绸捆扎成匹,疏则是把捆扎成匹的布或丝绸解开,散开。
束姓如今人口较少,数量和排名没有具体数据。
诗曰:
束指嫁接捆扎紧,
果树由此成良品。
束手无策才智尽,
无拘无束活得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