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刘
刘,形声字,繁体字劉,读作liu2。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尚未发现,篆文左右结构,左边上睛结构,上卯下金,右边刂(刀)。隶变后,楷书写作劉,简化字写作刘。本义劈开柴的青铜斧。
从繁体字劉的各组成部分看,卯字是劉字的核心,金和刂都是形容卯的。卯,会意字,一个物体被自上而下从中间劈开。石器时代,劈开物体的是石斧,到了青铜器时代,人们按照石斧的样子制造金斧,比石斧更加锋利,劈开物体的效率更高。这种青铜斧被称为刘(劉)。
一个生命体,如果被劈开,必死无疑,可称为劈杀,引申为杀死。汉扬雄《方言·卷一》:秦晋宋卫之间谓杀曰刘,晋之北鄙亦曰刘。(春秋时期,秦国、晋国、宋国和卫国把杀叫做刘,接近晋国北郊的地方也叫做刘。)
劉字有金,而金是青铜,因此在远古人能够用青铜打造兵器之后,劉字才会出现。
本义劈开,引申为劈杀,伤害。(1)《诗经·周颂·武》:胜殷遏刘,耆[zh]代尔功。(战胜殷纣止杀戮,取得丰功伟绩。)(2)《尚书·商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看重我们臣民,不使我们受到伤害。)(3)《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shnyí]我农功,虔刘[qiánliú]我边垂。(毁坏我边境上的庄稼,骚扰、掠夺和杀戮我国边民。)
引申为战胜。《逸周书·世俘》:咸刘商王纣,执矢恶臣百人。完胜商纣王,捉了那些邪恶大臣约百人。)
引申为一种钺(象斧子)一类的兵器,礼器。《尚书·周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戴着礼帽,拿着大斧,站立在东堂的前面。)
青铜斧劈过的木头就是折断开裂,引申为断裂。明·刘基《擢[zhuó]彼乔松》:靡草不凋,无木不刘。(大风过后,顺风的小草不会凋零,大树却被拦腰折断。)
传说,夏后(夏代君王叫后)孔甲时期,有个叫刘累的,出生时手纹有刘累二字,取名刘累,跟豢龙氏学会养龙。孔甲命他去养雌雄两条龙。据考证此龙是鳄鱼。后来,其中一条死了,刘累就做成肉给孔甲吃。孔甲觉得好吃,还想吃。刘累怕事情真相被孔甲知道会惹祸上身,于是就逃到中岳嵩山南侧的尧山(大龙山,又名石人山)东麓,河南鲁山县昭平湖地区(今河南鲁山),在此垦荒渔猎,最后卒葬于此,刘累子孙后来便以刘为姓,成为刘姓的最早起源。
如果说刘氏源于祁姓,是尧的后代,而尧是发明土陶的。土陶需要燃料烧制,当时最方便获取的燃料就是木材,但需要把木材劈开晒干,才好烧。因此,极有可能刘是劈柴的斧子,经常用斧子劈柴的人也被称为刘。开始用石斧,后来用青铜斧劈柴。他们把青铜斧作为家族的图腾标识,甚至可能建立过方国刘国,人称刘氏。春秋时期,刘国成为周顷王的幼子季子的封邑,被接管,史称刘康公,是姬姓刘国的开国君主。
《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刘国自康公、定公、献公、文公、桓公五世,相继为王室卿士。刘康公为周顷王幼子名季子,是周匡王和周定王的同母兄弟,食采于刘,约于前599年前后建立刘国。刘国大约在战国初期被灭国。
据文献记载,刘姓来源有:
1.源自祁姓。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这是有可能的。尧制陶需要燃料,劈木柴用来烧窑。开始用石斧劈,后来用青铜斧劈,因使用刘劈柴而姓刘氏。
2.源自姬姓。春秋时期,周顷王幼子被封刘国,即刘康公。姬姓刘氏形成于春秋时期,是以邑为氏,出自今河南偃师。
3.源自皇帝赐姓。刘邦先后赐项羽的叔父项伯和戍卒娄敬姓刘。项伯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而娄敬力主刘邦定都关中。
4.源自古代少数民族。(1)刘邦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冒顿为妻。按照匈奴贵者皆从母姓的习俗,挛氏子孙皆姓刘。(2)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从母姓刘。(3)北魏“勋臣八姓”中有独孤氏,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是改为刘氏。(4)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
5.源自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中有刘氏。
刘姓如今人口近7000万(2013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4位。
诗曰:
劈柴斧子谓之刘,
虔刘屠刘皆杀戮。
疾风过后木全刘,
武王遏刘克商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