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武
武,会意字,读作w。甲骨文字形上下结构,上戈下止。商周金文与甲骨文字形大致相同,有的金文发生变形,上下结构变为混合结构。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武。本义竖戈于地。
武,由戈和止组成。戈,远古一种捕猎的石器;止,脚,停止。戈,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是一种石头打制、带有长木柄的猎具,可勾、啄猎物。原始的戈比较粗糙,与地上的木棍区别不大,远古人就把石戈的柄插在地上,稳住不动,如同脚(止)站立在地上一样,以示区别。人们把这个过程用符号“武”记录下来。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人们又用青铜制作戈。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戈,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据今约3500年。
最初,戈主要是用来打猎的,也用于不同氏族之间的战争,逐渐变成兵器。西周时期,戈仍作为猎具使用,武引申为持戈的猎人。《诗经·国风·周南·兔罝[j]》:肃肃[suosuo]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qiu]。(兔网结得紧又稠,布网就在叉路口。持戈猎手雄赳赳,是那公侯好帮手。)
显然,当戈从猎具变成武器之后,使用戈的猎手理所当然变成了战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武人花力气在战场上逮住他们,女人说几句谎话就把他们在国内放了。)如,一介武夫,弃武从文,文武双全。
持戈打仗,一定是高大威猛之人,引申为威猛。《诗经·国风·郑风·羔裘》: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穿着豹饰羔皮袄,高大有力为人豪。)如,威武,英武,武火(做饭、熬中药的大火)。
引申为与军事有关的事情。如,武力,武装,武官,武将,武警,武器,武备,核武库。
引申为以器械健身、防身的事情。如,武术,练武,武打,武功,武斗(持械打斗)。
引申为戏剧中以武打为主的角色。如,武生。
我国古代一种计算距离的单位,一般以六尺为步。一步需要动两只脚,半步只需要动一只脚,借用武字指半步。宋·王禹偁[chng]《五老化流星诗》:接武传歌咏,翻身上杳冥。(这边刚按节拍传唱歌咏,那边就翻身腾上云霄。)鲁迅《辛亥游录》:泊沥海关前,关与沥海所隔江相对,离堤不一二十武,海在望中。(船停泊在沥海关前,关和沥海隔江相对,离堤岸大概十来步远,远处可以看到海。)
传说,夏代时有穷氏国君后羿有一个贤臣名叫武罗,其在封邑建武罗国,范围在今河北省武邑县和武强县一带。或许,武罗非常擅长使用戈和罗这两种捕猎工具,人称武罗,并建方国武罗国。
据文献记载,武姓来源有:
1.出自国名。夏代后羿的臣子武罗的封邑,称武罗国。后国亡,其后子孙以国名武为氏。
2.出自子姓,以祖字或谥号为氏。商王武丁之后,以其祖名字为氏。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以其祖之谥号为氏,亦称武氏。
3.出自姬姓。东周时期周平王少子姬武,生下来时手掌上有一“武”字形状纹路,故被赐为武氏,为东周大夫,其后代以武为氏。东周第八代王周顷王之孙王孙满的后裔曾被封于武彊[qiáng](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的,称武彊氏,后简化为单姓武氏。
4.出自官位。汉武帝时,设武功爵,以鼓励军士奋勇杀敌、建立军功。同时,设武库署,武库令为长,武库丞为佐官,由武库士守卫。汉朝保卫皇家的御林军称为武卫营,长官称武卫将军。上述爵位、机构的人员的后人,都有以先祖的爵位或官位为姓氏者,后都简化为武氏。另外,南北朝时期,北周有军政长官左武伯、右武伯。在他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武伯氏,后简化为单姓武氏。
5.出自封地。汉朝有武强侯王梁,封地在今河北省武强县,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武强氏。另有,广武氏、武成氏、武仲氏、武都氏,他们的后代子孙简化为武氏。
6.出自赐姓。源唐朝时期,有傅、左、李诸姓被武则天赐姓为武氏。其中,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才名远扬,曾经编《三十国春秋》一百卷。武则天曾将其选定为继承人,封为周国公,赐姓武。
7.出自少数民族。满族、鄂温克族、蒙古族、京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武氏族人分布。
武姓如今人口大约220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91位。
诗曰:
武字指戈插地上,
巍然屹立很雄壮。
文韬武略大智慧,
文武双全真栋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