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万庆涛
万庆涛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524
  • 关注人气:2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暴

(2018-09-27 20:17:29)
标签: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暴

        暴,会意字,读作bào,pù。本义晒干谷物。

        由于古代通假字和当代简化字的原因,造成原本不是同一个字的字统一写为暴,这里需要分别解读。

        1.暴,战国时期,中山王鼎(约前408年)金文字形为上中下结构,上为日(太阳),中和下皆为来(麦子),义为晒麦子。战国时期《云梦日甲》字形为上、中上、中下、下结构,即上日、中上出、中下共、下米,此处的出表示光线,楷书写作,本义为晒米。另有,义为晒丝或布。曓,义为晒木材。战国时期《云梦为吏》字形为上、中、下结构,上日、中共、下水,此处水当是黍(稻)的省形。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曓、暴,现统一规范为暴,其余均为异体字。此义也可读作pù。如,暴晒。

        由于暴被引申义专用,暴晒之义另加日字表示,写作曝。如,曝光,一曝十寒。

        要把东西晒干,就必须把东西置于太阳底下,引申为显露,突出。《孙子·作战》: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时间让军队在外作战,会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如,暴露,暴起青筋。

        另有异体字,左日右農,读作bào,特指烈日下劳作的农民。

        暴晒之后,猎物的肉会变质、腐烂,引申为糟蹋、作践、损害。《礼记·王制》:田不以礼,曰暴天物。(田猎时不守规矩,随意捕杀,就叫做作践天帝所生之物。)如,自暴自弃,暴殄天物。

        2.虣,读作bào。古代指一种猛兽。《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伏虣藏虎,乳血餐肤。(伏着的野兽、潜藏的猛虎,饮血食肉。)引申为以武力对待他人。《周礼·地官·司虣》:司虣掌宪市之禁令。禁其斗嚣者,与其虣乱者……(司暴掌管公布有关市场的禁令。禁止那些打斗吵闹的人和那些用暴力扰乱市场的人……)以下各例都与暴力有关,本应写作虣。引申为徒手搏击。《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píng]河。(不敢空手打虎去,不敢徒步过河行。)猛兽攻击往往非常迅速,引申为急骤,猛烈。《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狂风整天肆虐残暴,他时而冲我笑一笑。)如,暴雷,暴病,暴动,暴涨,暴发,风暴。猛兽袭击,往往猝不及防,引申为突然,猛然。《史记·项羽本纪》:今暴得大名,不祥。(现在突然得到很大的名声,不是好兆头。)如,暴亡,暴富。另有两个异体字,一个是左戒右虎,另一个是左虎、右上戈、右下止。

        3.日鹿(左右结构)或鹿日(上下结构)或麃日(上下结构),义为鹿群在烈日下狂奔,逃离烈日似火的样子。如,暴跳如雷(鹿群狂奔,通过烈日炎炎的旷野,发出如雷的轰鸣声,后引申为人大怒)。

        总结一下,本来和暴字读音相同且词义相近的字,来源并不相同,但随着文字的演进变化以及通假等用字方法,暴与虣、麃日(上下结构)等字逐渐统一写作暴。

        在原始农业开始阶段,人们种植谷物收割之后,谷物若没有弄干就会霉烂或发芽,没法吃了。经过漫长的实践探索,人们摸索出靠太阳强光照射给新鲜谷物脱水的办法,并把这个过程用符号暴记录下来。这个办法现在看来稀松平常,但在远古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靠着这一发明,这里的粮食可以晒干储存,不再害怕霉变。这里的人们逐渐富裕起来,他们把暴作为自己的图腾标识,并建立了方国暴国(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一带),人称暴氏。

        据文献记载,暴姓来源有:

        1.源于子姓。商代有暴国,在今河南省修武县一带。其后裔子孙有暴公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暴氏。

        2.源于姬姓。西周时期,有个叫姬辛的王族,被封于暴邑(今河南郑州),建立暴国,公爵爵位,史称暴辛公。春秋初期,暴国被郑国吞并,纳入郑地,其故国之民以原国名为姓氏,称暴氏。

        3.源于职业。古代有一种职业称[bao2]者,专职营造坟墓、陵寝之人。上古时代,就是起坟之义。者,需通晓天文、地理、风水、卜理、防腐、殡葬仪式等诸多知识,还要具备建筑设计、施工组织及工程管理等能力,多为世袭。在者后裔子孙及其弟子中,多有以先祖职业称谓为氏,称氏。由于与暴通假通义,因此其后人多称暴氏。

        4.源于蒙古族。蒙古族宝勒格沁氏,源于蒙古婆速火部,属于汉化改姓。

        暴姓如今人口很少,没有具体数据。


诗曰:

暴指太阳晒稻谷,

稻谷晒干利存储。

一暴十寒难学好,

浪费称为暴天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