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陈
陈,繁体写作陳,会意字,读作chén。甲骨文由三部分组成,阜(左耳旁,义为上下穴居的脚窝)、土、東(狩猎的笼子,用植物枝条编织而成),有的写作敶。金文省去土和攵,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陳,敶也规范为陳,简体字写作陈。本义挖坑布置捕兽笼。
原始农业之前,人们的食物是通过采集植物和捕获禽兽生存,称为采集狩猎时代。狩猎需要工具,比如猎叉、网,人们还发明了笼子。编织笼子的植物必须结实,否则会被猎物咬断挣脱。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最后选择了质地坚硬的柘树枝条编织捕兽笼。
一只捕兽笼一般很难捕到猎物,于是,人们就在野兽必经之路,布下大量的捕兽笼,坐等猎物入笼。
由捕兽笼引申为捕猎。《左传·隐公五年》:(鲁隐公)遂往,陈鱼而观之,(臧)僖伯称疾不从。(于是隐公就动身前往棠邑,让捕鱼者摆出捕鱼场面来观看。臧僖伯推说有病,没有跟随前去。)如,陈鱼(用鱼笼捕鱼)。
捕兽笼使用时间久了,就容易损坏,引申为破旧的。如,推陈出新,陈化粮,陈腐,陈旧,陈皮,陈醋,陈酿。
布置捕兽笼捕获猎物是一门技术,需要口口相传,引申为用语言叙述事物。汉诗《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天宴会很美好美,欢乐场面难述说。)如,陈述,陈诉,面陈,陈辩,陈谢。
布置捕兽笼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才能捕获到猎物。这种布笼之法世代相传,成为不能突破的规定,引申为过去的,过时的。如,陈规,陈疴。
按照一定规律布置大量捕兽笼,就要使之排列有序,引申为布置,摆列。如,陈列,陈设,杂陈,罗陈。
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为争夺食物、栖息地等发生争斗不可避免。双方开战前,需要认真布置兵力,如同布置猎笼一般,引申为部署兵力。如,陈兵,五陈(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布陈,陈师,戎陈。《尚书·周书·武成》:陈于商郊,俟天休命。(在商郊布好军阵,等待天帝的旨意。)此义作名词时,讹变为陣(阵),可能为战车发明之后加入战斗有关。
陈国或许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方国,生活在今河南省柘城县一带。当时的远古人,发现了一种木质坚硬如石的树,并命名为柘[zhè]。柘树用途广泛,嫩叶可养幼蚕,果实可生食或酿酒,木质坚硬细致,可以用字制弓,当然,人们也选择柘枝编织捕兽笼。
他们还探索出布置猎笼的规律,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挖坑,把多个捕兽笼隐蔽排列起来,以捕获更多的猎物。人们用符号把布置捕兽笼的活动记录下来,这就是陈。能够制作猎笼的氏族部落,因为可以吃到野兽的肉,身体强壮。他们以陈为图腾标识,建立方国,称为陈国,势力范围占到整个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
商末,周武王伐纣时,或许原来陈国没有成为伐纣的同盟军,于是,周武王伐纣之后,顺手灭了陈国,急不可待地在在尚未回到王室的时候,就首先封妫[gu]满为陈国侯,名为供奉祭祀虞舜,实则给那些不参与攻打殷纣王的小国一个警告,一箭双雕。
据文献记载,陈姓来源有:
1.源自妫姓。文王时期,虞舜的第33代孙遏[è]父(又称阏[è]父)担任文王的陶正。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最先把遏父之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建立了周代陈国,以奉守帝舜宗祀。陈国的都城在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为笼络妫满,周武王把长女太姬嫁给了他。陈国后迁都至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mn]公,陈国灭亡,子孙有以国为氏的,称陈氏。
2.源自古代民族。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改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女真族陈氏。主要是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3.源自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哈尼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瑶族,京族,羌族,回族,苗族,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4.源于改姓。隋朝有个将军叫白永贵,是胡人,深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白永贵便以封号为自己的姓氏。
如今陈姓人口达到7138.4万,按照人口排名居第五位。
诗曰:
陈指布置捕兽笼,
引申打仗部署兵。
新陈代谢是规律,
陈词滥调不可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