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甘

(2018-09-13 21:34:49)
标签: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甘

        甘,会意字,读作gn。甲骨文字形像是人口中有一食物的样子。战国竹简字形大致相同,郭店楚简《老子》甲本字形是把口中表示食物的一横写成甲骨文的丁字状,即小块食物。篆文整齐化,隶书将口字的上一横拉长,楷书写作甘。本义吃蜂蜜。

        甜是一种味道,像蜂蜜一样的感觉。远古时期,人们寻找各种能吃的东西,可能会发现蜂蜜。据考证,中华蜜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驯养蜜蜂也超过2000年。因此,甜味来自蜂蜜的可能性很大。当然,人们也可以发现大自然中有甜味的植物,如甘蔗,甘棠,这些都用甘字命名。

        蜂蜜是甜的,引申为甜味。《诗经·国风·召南·甘棠》:蔽芾[fèi]甘棠,勿翦勿伐。(郁郁葱葱棠梨树,不剪不砍细养护。)《诗经·国风·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谁说苦菜味最苦,在我看来甜如荠。)如,甘泉。

        进口的食物一定好吃,引申为甜美。《说文解字》:甘,美也。(甘,甜美的意思。)《尚书·周书·洪范》: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顺从人意而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种植的百谷产生甜味。)《周礼·天官·疡医》: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凡是药物,酸性的可以强骨,辛辣的可以舒筋,咸味的可以通脉,苦味的可以补气,甜味的可以长肉,滑泻的可以通窍。)

        人人都是顺毛驴,谁都爱听甜言蜜语,引申为动听的话。《左传·昭公十一年》:今(楚)币重而言甘,诱我也。不如无往。(现在,楚国持厚重的财礼,说着甜言蜜语,这是引诱我们。不如不去。)如,甘言媚词。

        久旱来场雨,普通雨水都是甜的,引申为及时的。《诗经·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穀)我士女。(祈求上苍降甘霖,使我作物长茁壮,老爷小姐得温饱。)如,甘泽,甘澍[shù],甘膏,甘霈。

        吃甜美的食物,大家都原意,引申为乐意,情愿。《诗经·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念兹在兹思夫君,想得头痛也心甘。)《后汉书·马援传》:今获所愿,甘心瞑目。(如今心愿已偿,死也心甘瞑目了。)清·龚自珍《病梅馆记》: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心甘情愿受到辱骂,开设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如,甘愿,甘心,心有不甘。

        甘被引申义专用,其原义另加舌字,写作甜,以强调舌头可以感觉的甜味。

        甘或许是远古人吃到蜂蜜时的感觉,甚至他们驯化了野蜜蜂,养蜂酿蜜成为他们的特长。他们以甘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建立方国甘国,人称甘氏。或者说,甘氏就是驯养蜜蜂的人。

        有甘的地名,都可能与有蜜蜂有关。据记载和考证,夏商周都有甘国,而且都不在同一个地方。夏代的甘国,在古渤海附近。商代的甘国,即今之邯郸。西周的甘国,在今陕西省鄠县。春秋时期的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这与中华蜂广泛分布有关,即有中华蜜蜂的地方,都可能建立甘国。

        关于蜜蜂与甘字的关系,还可参照今洛阳市宜阳县灵山饲养中华蜜蜂的事实。洛阳市宜阳县有座山叫作灵山,正好处于洛阳西南,与春秋时期的甘国地理位置吻合,这里土蜂养殖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或可证明甘字来自蜂蜜。

        据文献记载,甘姓的来源有:

        1.出自黄帝后裔,以国为氏。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子孙以国为氏。

        2.出自姒姓,以国为氏。夏朝时有甘国,系由渤海,宦居丹阳,历年久远,甘姓的子孙后代,开枝散叶,日渐兴隆,或仕或商,遍布全国各地。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氏,称甘氏。

        3.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商王武丁即位前,曾就学于甘盘,为王后拜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氏,遂成甘氏。

        4.出自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今陕西省鄠县一带),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氏。春秋时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昭公之子带,其后人以甘为氏。

        5.出自少数民族。壮族、傣族、彝族、土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多个民族,都甘姓族人分布。

        如今甘姓人口约为86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80位。


诗曰:

甘字本指食蜂蜜,

棠梨甘蔗甜如蜜。

同甘共苦诚可贵,

欲罢不能甘如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