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井
井,象形字,读作jng。甲骨文字形似四根木头绑成的井口状,金文大致相同,个别井字中间有个点,指井中有泉水涌动。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井和丼,后规范为井,丼成为异体字。本义人工开凿可从中取水的竖直深洞。
远古,北方人穴居,南方人巢居。穴居就是从地面向地下挖坑,躲避寒冷和野兽。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地方地下水位较高,挖地穴挖出水来。井就是远古人类挖穴而居的偶然发现,后来则有意为之。人工挖的水坑开始并没名字,还常有人跌落其中淹死。为防止不幸发生,人们在人工水坑口的地面用四根木头围起来,给它取名叫作井。
水为生命之源,远古人们逐水而居,开始以自然状态的江河湖泊为生活中心。有了井,远古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大自然的束缚,水井成为人类改造自然的重要标志。除江河这个大的水环境外,水井又成为一个小的水环境。人们以水井为中心,聚集居住,逐渐形成村落,又继续扩大为城池(邑),甚至成为方国。
为用水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取水工具“汲”,即用一根长木架在一根固定竖在地上的短木,绳子一头拴在长木一端,另一头拴在陶瓶的双耳上,置于井口。取水时,手提陶瓶绳,下落至井水处,左右甩动陶瓶,猛地把陶瓶口扣向水面,然后上下收放几下,待陶瓶灌满水后,用力上推长木一端,同时手抓陶瓶绳提上来,这就是打水。井水,人们或者食用,或者灌溉农田,非常方便。据考古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水井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大约5600年了。
引申为像井的装置,如天井,油井,矿井。又指似井的地貌。井冈山整个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冈上多井状盆地,被称为井冈山。
为便于耕种,远古人把农田用道路和沟渠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口,称“井田”。八家为井,中间为公田,这就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成熟于西周。《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九夫所受的土地为一井,四井为一邑。)
井田是由田间小道和浇水的沟渠构成的,排列整齐,很有条理,引申为有秩序。《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整整齐齐,凡事都那样有条有理。)如,井然有序,井井有条。
古人还把天上的星座按照形状分为二十八星宿,其中有八颗星组成的星座,形象像井,称为井宿,是南方第一星宿,西方人称为双子座。
《周易》第四十八卦是井卦: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qì]至亦未蹫[jú]井,羸[léi]其瓶,凶。(改建邑落而不改建水井,等于什么也没有干。人们往来井边汲水,水井干涸淤塞,不去加以淘洗,反而将吊水罐打破,这是凶险之象。)
井卦告诉人们一个哲理,有的东西是变化的,如封邑,而有的东西是不变的,如井,有的东西是可以毁灭的,如瓶。另外,从这里还可以得知,远古人们从井里取水的工具是土陶瓶。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有的农村还用土陶瓶演化来的陶罐打水。
以下带井的字都读作jng,它们有:
1.汬,有水的井。2.汫,有水的井。3.坓,无水的土井,地窖。4.穽,深挖的地穴,也是井。5.宑,有顶棚的水井,防止井水进脏东西。6.阱,井壁有进出脚窝(阝,阜)的井。
远古时,挖井是一门技术,掌握挖井技术的氏族部落以井为图腾标识,人称井氏。井氏逐步强大起来,建立了方国井国。据考证,殷商甲骨文中有井国的记载。有专家认为,井方(井国)至少在殷代就存在,后来被周人所灭。
据文字记载,井姓来源有:
1.出自姜姓。炎帝后代,井水取之不尽,有吉利的意思。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又传说是姜子牙的后代,称井氏。
2.出自姬姓。西周初,周成王将周公第四子姬苴[j]封于邢地(在今河北邢台市),建立侯爵邢国,称邢侯。邢侯的后人有一个叫井利的,是周穆王的大夫,其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氏,称井氏。
3.以封地为氏。春秋时,虞国有个大夫被封到井邑(今地不详),称为井伯。其后代有用封邑名为氏,称井氏。
4.出自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等民族中有井氏。
井姓如今人口大约23.4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78位。
诗曰:
井指人凿取水坑,
改造自然添本领。
临渴掘井不可取,
井底之蛙可怜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