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邴
邴,形声字,读作bng。甲骨文、金文均未发现此字。战国时期印章有这个字,两个字形:一个是左右结构,左边似两个甲骨文石字左右合成,共用一个口字,右边是一个邑(阝)字;另一个是左右两个石字连在一起,共用一个口字,邑字在口字下。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邴。本义有石门的城池。
邴,由丙和阝(邑)组成。甲骨文的丙,是由两个甲骨文的石字对接而成,表示天然形成的石门。凡是有石门的地方,都可能被称为丙,而石门比较集中的地方,则可能被称为邴,即丙组成的城池(邑)。由此推断,远古时期人们开始有文字记录的时候起,人们就把有天然石门的地方称作丙或邴,全国不止一处。
最有名的被称作邴的地方,当属山东费县东南一带的石门。据文献记载,邴,古地名,在费县东三十七里。现在的费县东,是费县沂蒙云瀑洞天景区。所谓的洞天,正是天然石门。
面对如此大量的天然石门,远古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认为是天帝创造,在这里祭天,可以与天帝交流,表达人间的敬意。
西周晚期,周宣王把畿内(京城管辖)之地棫林(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作为祭奠天地和先王的地方,封给同母弟友,建立郑国,友就是郑桓公。同时,又将鲁国境内的邴邑(今山东费县东南云瀑洞天景区一带)封给郑国,以便协助天子在此祭祀泰山(实为蒙山)。祭祀之前,要在祊[bng]河沐浴以表诚意。
祊,由示和方组成。示,用于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台子。《左传•隐公八年》中有“郑伯使宛来归祊”的记载,与《公羊传》、《穀梁传》记载的“郑伯使宛来归邴”是一个意思。此话的意思是,郑国派使臣宛到鲁国,请求以郑国在鲁国东部的祊邑(邴邑)作为交换条件,换取距离郑国附近的“许田”。
由此看来,邴邑和祊邑实际上是一个地方两个名字。邴邑强调通天石门,祊邑强调祭祀的地方。
古代,邴同丙,丙本义石门。远古人认为,大自然形成的石门可以通天,与天帝交流。如如今泰山的三个天门,虽然是人工建造,但意思一样。人走过一个一个天门,离天帝越来越近,自然是内心喜悦。邴邴,就是喜悦的意思。《庄子·大宗师》:邴邴乎其似喜也。(内心喜悦,面带微笑。)
远古时代,生活在费县东南一带的人,生活的地方有很多的石门,就像是石门组成的城池。他们用符号把这个记录下来,写作邴,并且把邴作为他们氏族部落图腾标识,人称邴氏。
据文字记载,邴姓的来源有:
1.源于姬姓。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邴豫的封地在邴,在今河北省磁县西一带。其后代以祖先的封邑为氏。
2.源于姜姓。春秋时期,以封地为姓,是齐大夫邴鸀封于邴,在山东省费县东南一带。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为氏。
3.出自赐姓。汉代名将都御李陵之后。南北朝时,李广的后代归顺魏国,魏帝在丙殿接见了他们,赐姓丙氏,因而姓丙。古代丙和邴通用,所以李广的后代也称邴氏。
邴姓如今人口很少,没有具体数据。
诗曰:
邴指石门聚成群,
石洞住着远古人。
天地祖宗诚心祭,
沐浴斋戒敬天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