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於

(2018-07-12 13:53:48)
标签: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於 

        於,象形字,读作wū,yū,yú。本义乌鸦群。於字的甲骨文尚未发现,金文乌鸦成群、由近及远的样子。秦简和楚简的於字,乌鸦群的形象进一步简化和文字化。篆文整齐化,汉隶书最先把近处的乌鸦讹变为方字或者丩字,远处的乌鸦变成仒字形,南北朝时期,进一步讹变为扌,楷书形成两个字於和扵,规范为於,扵成为异体字。

        本义,成群的乌鸦。《穆天子传》:虎豹为群,於鹊与处。(虎豹可以群居一起,乌鹊可以相聚一处。)此义读作wū。

        成群的乌鸦聚集在一起,会让人发出感叹,引申为感叹词。《尚书·尧典》:佥(qiān,众人都)曰:於!鲧哉!(大家都说:哇!是鲧吧!)如,於乎,於戏,两个词都相当于呜呼。此义读作wū。

        引申为群居的动物,如,於菟(tú)。楚人称呼老虎为“於菟”,或许是因为老虎是群居动物的缘故。此义读作wū。

        乌鸦成群地聚在一起,引申为在某个时间或某个地点。如,生於某年,舟行於海,生於斯、长於斯。此义读作yú。

        因为群聚,个体之间就会发生关系,引申为往,向。《论语·学而》:子禽问於子贡。(子禽问子贡)。《明史·卷二·太祖本纪二》:丙子,颁即位诏於天下。(丙子年,向天下颁布即位诏书。)此义读作yú。

        引申为此个体为彼个体做某事,为,为了,替。《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齐使管仲平戎於周。(齐国派管仲为周王室平定了戎狄的入侵。)此义读作yú。

        在古文里,人们常常感觉於和于可以通用。於字是乌鸦成群,于字是芋头成片,成群和成片,是这两字可以通用的基础。於和于两个字,虚化为介词、感叹词等虚词,以便用于体现成群或者成片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字可以相互替代。两个字的异同,将会专文论证。

        从带有於的字中,可以看出於字作为成群的乌鸦的影子。①淤,yū,水像成群的乌鸦那样聚集起来。如,淤积,淤泥,淤柴。②瘀,yū,病是不好的状况积累起来的,如同乌鸦成群聚集,指血液流通不畅。如,瘀血,活血化瘀。③鯲,yú,喜欢聚集的一种鱼,指泥鳅。④阏,è,如果乌鸦成群地聚集在门口,就会把门堵上,义为闸门。如,阏塞,阏绝,阏积。⑤菸,yān,相当于烟。一种燃烧时形成浓烟植物,所冒出的浓烟如同乌鸦成群遮天蔽日。⑥箊,yū,叶子特别宽的竹子,可以遮蔽阳光,如果遮天蔽日的成群乌鸦。⑦唹,yū,笑的意思,或许是很多人一起大笑。

        远古至今,乌鸦都是常见的飞禽,羽毛纯黑,俗称乌鸦或老鸹,它们喜欢成群活动,有时候还要高声欢叫。远古人认为乌鸦是吉祥鸟,太阳里都住着乌鸦(金乌)。乌鸦反哺,是人们对乌鸦的赞美。只是到了唐代后期,乌鸦才被当成不祥之物。

        远古,有一个地方叫於陵国,在今山东省邹平县的长白山一带。或许,这里的人们最先用於这个符号记录下喜欢群居的乌鸦,并以此为自己的图腾标识。据文献记载,他们至少在尧时代就建立了方国,称於国。因居住于山东长白山区的高平之地,又叫於陵国,其都城遗址在今之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

        於陵国历经尧舜禹及夏朝,到商朝时被灭,改名逄(páng)伯陵。战国时期,成为齐国的地方,叫於陵邑。西汉置於陵县。王莽时期,曾改名於陆县,很快便废掉。晋改於陵县为乌陵县,很快也废掉。南北朝时期,於陵县改为武强县,从此,於陵这个地名彻底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据文字记载,於姓的来源有:1.源于姬姓。黄帝时有臣子名於则,发明了用麻编织的鞋子履,结束了古人光脚行路的历史,因功大被封于於(今河南内乡),称为於则。

在於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於氏。

        2.源于西周官职。西周时期,设有於官,亦称囿人、圉人,专职负责掌管在禁宫之内饲养畜禽,以供王族食用或祭祀之用。其后裔子孙有以祖先的官职为氏的,称为於氏。

        3.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齐国有邑名於丘,在今山东省潍坊市南部,其居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的,称於丘氏,后来大多简化为单姓於氏、丘氏。

        4.源于妫姓。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以廉洁闻名的学士陈仲。他居住在齐国於陵邑,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居邑名称为姓氏的,称於陵氏,后简化为单姓於氏。

        於姓当今人口比较少,没有具体数据。


诗曰:

於字本义乌鸦群,

遮天蔽日很惊人。

古文於于混着用,

致使今人好难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