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宣
宣,形声字,读作xuān。本义公布帝王诏书的宫殿。
甲骨文上下结构,上为宀(室),下为亘(xuān,上下两横上卷轴,中间连着诏书),公布诏书时双手拿两个卷轴把诏书展开。
亘,象形字,读作xuān。本义河水在回旋,上下两横是河岸。最早没有纸,诏书写作丝绸上,卷成卷儿,公布诏书时展开,与河水回旋相似。
注意,亘不是亙。亙,会意字,读作gèn。甲骨文上下两横,中间一个上弦月,表示月亮变化,历来如此,恒常。亘与亙这两个字后来合二为一,统一写作亘。如,亙(亘)古不变。
随着社会发展,公布诏书进入室内,于是亘变成宣。《说文解字》:宣,天子宣室也。(宣,天子发诏的大殿。)《淮南子·本经》:武王破纣牧野,杀之于宣室。(周武王在牧野打败殷纣王,在发诏殿杀了他。)
要公布诏书,则需要把卷起来的诏书展开,引申为展开,宽大。汉·焦赣《易林·井之恒》:方喙宣口。(方形大口。)
河水有回旋的漩涡,是非常平常的自然现象,引申为普遍。《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齐桓公还普遍调查其乡里意见,而加以验证。)
由帝王公布诏书,引申为发布。如,宣示,宣读,宣判,宣誓,宣言,宣战,宣称,宣告,宣召,宣旨,心照不宣。《国语·召公谏厉王止谤》: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
诏书都是大声念出来的,引申为诵读。如,宣卷(讲唱佛曲),宣疏(诵读祝祷文),宣科(念诵),宣译(宣讲并翻译),宣讲。
引申为让人知道,传播,散布。如,宣传,宣扬。
自唐朝开始,皇帝用一种黄麻纸写诏书,同时,黄麻纸用毛笔写字,墨汁在纸上润墨(扩展)恰到好处,于是,这种纸就叫做宣纸。
这种宣纸非常松软,因此把松软的东西叫做宣。如,宣腾,馒头真宣。土壤松软,也称作宣,为区别字义,加土字旁,写作塇。
作为君王或士大夫的谥号,谥号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宣”是一种美谥,圣善周闻曰宣。
带宣的字,大多有展开的意思:1.萱,一种草,可以食用的叫做金针。花未开事似卷在一起,开花则展开。2.喧,大声说话,如喧哗。3.塇,土壤不板结,指土地松软。如,塇乎。4.渲,绘画时颜料或墨汁在纸上展开。5.楦,把有空腔的物体填实,使之展开。如,帽楦,鞋楦,把肚子楦得饱饱的。6.愃,心情舒畅,愁眉舒展,心宽体胖。7.翧,鸟展开翅膀,翧翧(展翅飞翔)。8.睻,眼睛睁开,指大眼睛。9.暄,太阳升起,温暖,炎热。如,暄寒,暄气。10.揎,挽起袖子,伸展出胳膊,打,推开门。如,揎开。同楦,如,揎饱。11.煊,大火,光明。同暄,如,煊烂。
宣字既然源自帝王公布诏书,宣姓自然与帝王有关。据文字记载,宣姓来源有:1.源于谥号。①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②宋国第十三代国君宋宣公,③鲁国政治家、鲁桓公五世孙叔孙侨如,史称宣伯。他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
2.源于职业。①春秋时期,驾御车辆之官宣。②上古时期,上好的玉璧都是圆型的,直径大于六寸者称作“瑄”,为国宝,须技艺精湛的玉工制作,其称为“瑄工”、“瑄人”,瑄原作宣。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技能、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宣氏。
3.源于地名。宣州,是秦、汉时期的吴国地名,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居民有以居所为氏者。
宣姓如今人口较少,未进入前三百名,具体数量不详。
诗曰:
宣指帝王发诏殿,
帝王谥号亦称宣。
文房四宝有宣纸,
馒头宣宣很松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