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邓
邓,繁体写作鄧,象形兼会意字,读音dèng。鄧,甲骨文写作登,甲骨文上中下结构,上为两只脚,中为脚踩踏之物,下为两只手扶着踩踏物。因作地名,根据造字法,加邑(阝,右耳旁),写作鄧,简化字写作邓。本义双脚踩有人手扶似豆之物上车。
初文登,读作dēng。脚踩他人手扶之物上车,引申为踩,践踏,脚向下用力。如,登踏,踢登。
引申为上,升。如,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登高,登攀,登临,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脚踩之处会留下印迹,引申为记载。如,登记,登报,登载。
稻谷丰收,就要垛起来,这时需要人脚踩着捆扎的稻谷,一层一层向上垛。如,五谷丰登,登岁。
脚踩他物上车,时间短暂,引申为立刻,马上。如,登时。《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既然你当即答应这门亲事,那我就可以嫁过去成婚。)
登既然是脚踩他人手扶之物上车,引申为使上升,提拔。唐 韩愈
《进学解》:拔去凶邪,登崇俊良。(拔除凶恶奸邪,晋升英俊善良。)
从脚踩引申为脚伸进去,引申为脚快速穿上。如,登上靴子。
鄧,除了作姓氏之外,还有一个成语鄧鄧浑浑,义为混沌不清。《西游记第七十回》:纷纷絯絯遍天涯,鄧鄧浑浑大地遮。(黄沙纷纷扬扬布满了天地之间,变成了一片混混沌沌的世界。)从这个成语可以看出,鄧也是有字义的,大致相当于澄,义为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
据文字记载,夏朝时就有鄧国,准确的说是登国。当时,有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马车。马车轮子高,怎么上车是个问题,于是人们就想出一个办法,让人用手扶着一个似豆的木头,国君或贵族就脚踩这截木头上车,这就是登。这样的一截木头,我们姑且称之为上车木。
登这个字,或许是随着人们发明了车之后出现的,因此文字记载“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鄧(登)”,也就顺理成章了。或许,鄧是生产上车木的地方(邑)。远古时期,没有锯子,制作上车木非常不容易。
夏王仲康把他儿子封在登(鄧),显然是为了监督管理上车木的生产。商王武丁也是出于加强上车木生产的目的,于西元前1264年将其叔父封于黄河以北的蔓,建立登国(今孟州市),他还曾去视察(王在登)。或许当时这里,长有大量藤蔓植物,因此称作蔓或曼。
有专家认为,商代晚期,登国南徙至今河南郾城县东南。西周初年,鄧国举族南迁至南阳盆地,辖区包括今湖北襄阳和河南邓州,国都在襄阳邓城一带。鄧国南迁的目的,是周王室希让鄧国阻止楚国北上。可惜,前678年,被楚国所灭。
另外,现在全国有不少木墩村,或许与制作上车木有关。其中,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东湖镇木墩村,曾叫过穆墩村,木灯村。很明显,穆墩,是恭恭敬敬给王侯贵族踩踏的木墩,而木灯的灯繁体字写作燈,或许木燈是把燈放于木墩之上,用于照明。又或者木燈只是穆墩用好写好记的木灯代替。比如,深圳光明区有个木墩村,过去是睦敦,和睦敦厚的意思。
从鄧国历史看,邓氏可能是制作上车木的人所在的氏族部落,他们满足了王侯贵族上车的需要,也因此发达起来,以登为图腾标识,建立了方国,人称登氏。后来根据造字法,登国变成鄧国。
据文字记载邓姓来源有:1.源于曼姓。商王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其后裔子孙以邓为氏。
2.源于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
邓姓如今人口大约730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9位。
诗曰:
邓字本来写作登,
王侯上车脚踩蹬。
登高望远心舒畅,
邓邓浑浑看不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