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戚
戚,象形字。甲骨文是一种武器,有柄带刺的斧头,商代金文和周代早期金文演变为无柄带刺的斧头。周代中期才有形声字尗
戈的结合,篆文承接周代中期的形声字,隶变后,楷书写作戚。本义有刺斧头。
《诗•大雅•公刘》:“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佩起弓箭执戈矛,盾牌刀斧都拿好,向着前方开步走。)
武器是战士的第二生命,武器需要随身携带,戚就引申为亲近。《列子·力命篇》:“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管夷吾和鲍叔牙,两个人是非常亲近的朋友。)从好友再到亲友,亲属,亲戚,是可以理解的。
武器是会伤人的,特别是伤到亲近的人,就会忧愁,悲哀。《诗•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心中忧伤,自讨苦吃。)
因为戚是表示两人关系亲近,两个刺斧需要两个士卒拿着,因此组成双音词“戚戚”,亲近之义。《诗·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手举刺斧如兄弟,不要疏远要亲近。)后来有成语“戚戚具尔”,表示兄弟友爱。
亲如兄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则高兴,损则忧伤。于是,戚戚又可以表示忧伤。《论语·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君子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小人哀哀怨怨,忧愁悲伤。)
表示忧伤,悲哀之义,后来加上竖心旁,或者心字底,分别写作慽和慼。
看起来,这个刺斧(戚)可能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武器,早早地被淘汰,但它的引申义却被保留下来。如果不认真追根溯源,很难知道“戚”原来是一个带刺的斧子这样的武器。
戚姓来源比较单一。源流一,源于姬姓,出自孙林父,春秋时期卫武公之后,世代为卫国大夫,外交家,封地戚邑,今河南濮阳戚城。孙林父的庶出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称为氏,称戚氏。注:孙林父的嫡出子孙以孙为氏。
源流二,源于官位。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称为戚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戚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
源流三,源自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推行的羁糜政策(笼络政策)及改土归流(废土司管理为朝廷委派官员管理)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
戚姓目前全国人口约44万多,排名第206位。戚姓名人有:1.戚鳃,西汉将军戚鳃,从刘邦定天下有功,高祖十一年(西元前196年)二月初,封临辕侯,置临辕侯国。2.戚继光,明代大将。他的“戚家军”是抗倭的主要力量。戚继光镇守苏州、昌平、保定的十六年间,因守御得当,边境平静无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