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西关小姐》触动了谁的神经?
(2012-12-03 16:34:48)
标签:
本土文化广州音乐剧西关小姐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广州歌舞团)创演、著名导演傅勇凡执导的音乐剧《西关小姐》,定于12月19日至22日在广州友谊剧院公演。据介绍,该剧出品方力图“创作一部有生命力、创新价值高、老百姓喜欢的舞台精品”,广州歌舞剧院用一年多的时间对剧目题材与表现形式进行了数次专家调研与论证,今年初进入前期创作,剧本九易其稿。剧情讲述了20世纪初,“西关小姐”陈雪菲历经重重波折,筹款建设慈善医院,并与志同道合的“东山少爷”麦少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这显然是一部政府出钱,指定创作的音乐剧,而且还是要“创作一部有生命力、创新价值高、老百姓喜欢的舞台精品”。就是说,该剧不但要有生命力,而且还有高的创新价值,还要老百姓喜闻乐见,还必须是舞台精品。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消息一经传开,便遭到许多广州网友的拍砖。归纳起来,理由有四点,一是这部剧不是广州人创作的,二是全剧都是普通话没用粤语,三是主演是湖北女孩而非广州女孩,四是旗袍开叉太高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假设第一点成立,那么人们就要问了,为什么这样反映西关文化、广府文化的舞台剧不是广州本土作家创作的呢,广州本土作家是不存在呢,还是水平不高呢,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呢?但非本土作家就一定写不出广府文化的味道来吗?那倒也未必。
同样,从第二点和第三点来看,当然如果是用粤语和本地女孩来演,肯定对于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表达把握得会更好,表达也会更好,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这部作品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西关文化或者是广府文化,是不是被广大广州市民认可,或者说是不是被广大观众认可。这就像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它的定位是给游客看的,游客满意了、认可了,也就成功了。从《西关小姐》的定位看,它是要演给广大市民的,如果广大市民并不认可,那这部剧就不能说是成功的。当然,毕竟还没有正式开演,还要靠时间检验,不能妄下结论。
作为一部文艺作品是否成功,一要看谁来投资,二要看谁来埋单,三要看能否持久。现在是政府出钱,也就是用了纳税人的钱,据说投入资金800万,投入可谓不少。政府投资的文化工程,往往存在问题。因为,如果出于文化工程、政绩工程来考虑,而不是真正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考虑,更不可能从投入产出比上来考虑,甚至嘴上说是创作一部让老百姓喜欢的舞台精品,但老百姓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政府未必真正了解。如果编剧、导演、演员,并不真正知道广州市民想要什么,那么他们的努力很可能白费,付诸东流。该剧演出消息一出,就遭到很多广州网民拍砖,正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看,广大网友拍砖正说明,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本土文艺作品的渴望,和对没有真正本土文艺作品的担忧,这些都在触动广州人对于本土文化非常热爱的那根敏感的神经。特别是在一个号称有2200年历史的广州,历史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创作出让广州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品牌,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甚至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广州文化界人士都有责任深入挖掘、活化历史文化元素,为广州、为广州人创作文化精品的责任,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