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要想公交优先,那就领导带头

(2012-09-24 16:10:55)
标签:

交通运输

广州市

公交地铁

私家车

白皮书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

媒体报道,广州市交委组织编制的《广州交通发展白皮书(征求意见稿)》,于9月24日到10月13日,用20天的时间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作为即将成为广州交通发展纲领的这个白皮书,向公众透露了很多的信息。比如,中心城区仅能容纳百万辆车出行,广州地铁客流密度全国最高,广州市常住人口1275万,总数超过600万,高峰期市区车速24公里/小时。白皮书告诉市民,哪里是最拥堵区域和道路,同时,向市民通报轨道交通客流密度全国最高,乘坐公交出行的市民占6成。白皮书还公布了改善交通的五步安排。

从道路车速情况看,广州市核心区平均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的主干道占27%。这说明,广州市核心区人口密度和机动车密度高于其他地区。这正是长期以来,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不科学、不合理问题在交通方面的集中体现。城市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多,车辆也越来越多,而规划部门并没有从城市的长远发展上来抽疏核心区的人口密度,甚至相反,核心区的人口密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比如天河区的天河城,本来人口就密度大,结果又在附近建一个珠江新城,未来还想在离这里不远处的员村建金融城。未来交通拥堵,是可想而知的。此外,政府交通部门对于非核心区的交通似乎并不关注,比如同德围地区的交通问题,是在市民多少年的呼吁之后,才开始动手改善。特别是,新建地铁的站点布局,有的在荒郊野外,令人匪夷所思,据说是为了今后发展。不优先解决人口密集的城区交通问题,而是从如何创造地铁地产GDP的角度去搞交通,这样的做法,实在不敢恭维。

同时,在道路里程的增长方面,白皮书称,受土地资源等多因素的制约,近5年城市道路里程增长率不到2%,而机动车保有量则是5年前的2.5倍。似乎广州市道路拥堵不是政府不作为、少作为,而是机动车增长过快所至。是的,由于广州市把汽车产业当成支柱产业,光是汽车厂家就有广丰、广本和东风日产三家小汽车生产厂家,生产了汽车卖给谁?还不是卖给市民。而且,对于小汽车的增长,广州市政府一直强调不限牌、不限行,今年初的广州“两会”上,政府主要领导人还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既然不限制小汽车增长,政府就有责任为小汽车的增加提供应有的基本服务,比如城市道路增加、停车位要基本够用,等等。但实际上,政府似乎无暇顾及道路的增长、停车场的增加,而把眼光放在了如何让汽车工业给广州创造更多的GDP。

白皮书透露,目前,广州市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之比为6:4。一方面,说明乘坐公交的人数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的公共交通运力并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要。公交车上、地铁里拥挤不堪,有人形容“进去前是饼干,出来后是面粉”。由于公交地铁里人满为患,给少数不法分子实施盗窃、对女乘客进行性骚扰提供了方便。这样的交通状况,逼迫没有私家车的市民去买车,逼迫有私家车的市民开车上班。针对拥挤不堪的公交地铁,有人甚至说,“宁可在私家车里堵死,也不在公交地铁里挤死”。如果公共交通给力,能达到“安全、快捷、方便、舒适、便宜”,相信会吸引部分开车上班的市民,提高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在公交优惠问题上,政府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财力。前两次的优惠政策,一次比一次不优惠。新的优惠政策,市民也非常悲观,认为上班族在新的优惠政策中增加交通费用,这不是幸福,而是痛苦。假如,公共交通在当前虽然无法实现“安全、快捷、方便、舒适”,起码也要“便宜”,用便宜来吸引市民去乘坐。否则,市民恐怕还是不会放弃私家车。白皮书似乎把城市道路拥堵的责任归为私家车数量增长过快,这是打错了板子。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买部小汽车并不是难事。如果公交地铁很给力,私家车并非用来上下班,而是节假日开车出去休闲旅游,提高生活品质。一味地限制私家车增长,只会增加市民的痛苦指数,而不是幸福指数。

政府大力提倡公交优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也不应该仅仅眼睛盯在限制市民购买私家车和放弃开私家车上下班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公务车的数量大力压缩,减少党政机关和国企、事业单位的公务车数量,而不是一方面要求市民少开或者不开私家车,多乘坐公交地铁,一方面,对公务车的数量毫无限制的增长,毫无限制的使用。广州市到底有多少辆公务车,一直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既然是交通白皮书,就应该把党政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的车辆都公布出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公务车的数量,并压缩到最低限度,共同为缓解交通拥堵承担责任。同时,各级党政领导,应当把乘坐公交地铁上下班变成一种常态,身体力行,为市民做出表率,以实际行动推动公交优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