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限牌,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2012-08-13 17:08:08)
标签:
汽车工业经济增长限牌广州市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6月30日晚,广州市突然宣布对中小客车实行限牌,实行总量增幅控制。7月31日,广州市发布了《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试行办法》,本办法有效期内全市中小客车增量指标为12万个,按照1:5:4的比例配置,即1.2万个新能源车增量指标以摇号方式配置、6万个普通车增量指标以摇号方式配置、4.8万个普通车增量指标以竞价方式配置。根据广州市交通年报,2011年广州全市机动车拥有量232.5万辆,较上年增长18万辆。按照广州市的解释,这次限牌是为了减少PM2.5排放和落实公共交通优先而做出的痛苦选择。本文试图从拉动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分析广州汽车限牌的得失。
市场经济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外贸和消费。而汽车限牌的实质是限制消费。2009年3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认为,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如能用3年左右的时间,将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分别提高10个和15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每年将有5万亿元以上的商品由投资和出口转为居民消费,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目前,汽车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第一引擎。限制消费,必然打击经济增长,给已经处于低增长的广州经济雪上加霜。
根据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国汽车工业的增加值占GDP的1.66%。由于汽车工业产业链条很长,对上游、对下游都有比较明显的拉动作用。大概对上游,如果汽车工业实现一个单位的增加值的话,对上游1个单位的增加值,对下游可能是2个单位的增加值,如果把这种放大效应算进去的话,汽车加上汽车拉动的产业,在GDP的比例还是要在4%到5%之间,占到工业增加值要超过10%。也就是说,汽车及相关产业对GDP的贡献比例在4%到5%之间。作为以汽车为支柱产业的广州,这个比例应该更高一些。
而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其超长的产业链和在居民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汽车消费上连工业生产,下连销售服务,产业链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对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汽车产业的投资具有乘数效应。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即汽车工业1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各环节总体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2002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跨过万亿大关,当时占全国GDP的比重接近2%;到2008年,汽车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8%,如果加上对上下游行业的带动,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远远超过10%。
根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私人汽车每增加1万辆,将使GDP增加88.8亿元,换句话说,广州每年限制增长的至少6万辆机动车,就相当于减少532.8亿元的GDP总量,而6万个普通车增量指标摇号,根据上海的竞拍情况看,每辆竞拍收入5.5万元,假设6万辆的指标都可以成功拍出,可得总收入33亿。这还没有把由于汽车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年票收入。据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在2011年9月召开的201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作报告时指出,由于汽车限购,北京的经济增长下跌至少1%。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单单从对经济增长上看,广州对中小客车的限牌完全是负面的影响,即使不算限牌对珠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落实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的影响,对中小客车限牌措施也是非常不明智的,短视的,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