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生活穷困的人更容易发胖、得糖尿病

(2012-04-22 02:41:41)
标签:

杂谈

分类: 科普时间

http://s9/middle/7287b1afgbe34cd4431f8&690

在大众眼里,糖尿病是一种富贵病,这里所说的糖尿病是最为常见的非胰岛素依赖糖尿病。病从口入,糖尿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肥胖与糖尿病如影相随。很多健康频道,虽然偶尔会推销一些如降糖贴之类的假药,但它们都说高热量高脂肪的不健康饮食、运动偏少会导致肥胖,并进一步引发糖尿病,这还是相对靠谱的。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肥胖、得糖尿病?糖尿病真是一种富贵病么?

问题没那么简单。科学家很早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二战后瑙鲁的土著居民、美国的印第安人及澳大利亚的原住民的糖尿病发病率很高,而当地相对富裕的白人则要相对低得多,这样看来,糖尿病似乎是“贫穷病”。科学家提出可能是原住民的某些基因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升高。但这些观点常被理解为“生物决定论”,为种族主义提供依据,而不被重视。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在发展中国家,新富裕阶层的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比一般人群高,而发达国家的富裕阶层的情况则相反,同时来自于发展中国家的人,移民到发达国家,他们的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他们母国的一般人群发病率。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产生肥胖和糖尿病很普遍的一个原因。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遗传学家詹姆斯.尼尔提出节俭基因学说。他认为人类祖先长期生活在饥饿与食物匮乏之中,生产力低下和人口过度繁殖导致饥荒频发,只有具备最大限度储存食物体质的人才能生存下来。因此在长期进化和自然选择下,人更加倾向于遗传与储存能量相关联的基因,也就说能把摄取的食物转化为脂肪的基因。但是当食物丰富时,这些基因反而会导致肥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行,让生物学家能找到很多节俭基因,如PPARγ,为该学说提供依据。

后来该学说得到进一步修正,认为每个人的节俭基因都是差不多的,所不同的是基因的表达不同。可以把节俭基因比作灯泡,科学家认为每家每户的灯泡一样多,所不同的是点亮的灯泡数不同,只有点亮才会起作用,点亮的越多,也就越容易发胖。于是很好解释前文的现象:早年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人,他们的节俭基因是大量激活的,一旦进入一个相对舒适、饮食丰富的环境,发生肥胖和糖尿病风险就很高,这值得注意。因此新富裕的阶层,比普通人更应该注意锻炼和饮食控制。

此外,该学说还提出,年龄和长期反复的饥饿体验会强化这种基因表达,因此年老的人容易得糖尿病,三餐不规律、不爱吃早饭、经常饿肚子的人也容易肥胖、得糖尿病。这些人群也要注意锻炼和饮食控制。

 

参考文献:

1.    Robyn McDermott. Ethics, Epidemiology and the Thrifty Gene: Biological Determinism as a Health Hazard. Soc Sci Med 1998; 47(9): 1189–1195

2.    J R Speakman. Thrifty genes for obesity, an attractive but flawed idea, and an alternative perspective: the ‘drifty gene’ hypothesisThe ‘drifty gene’ hypothe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8; 32:1611-1617.

3.    J Auwerx. PPARγ, the ultimate thrifty gene. DIABETOLOGIA 1999; 42(9): 1033-1049

      4.    李桂源等. 病理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年版; 2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