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4·37-38)

(2022-07-01 08:58:33)

14·37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解说】

1、这一章是孟子答万章之问,对《论语》中的两章作解释,可说没有“孟子思想”,所以我想先予说明:万章头一问涉及的是《论语·公冶长》篇中的这一章:“子在陈曰:‘归欤!归欤!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万章征引的孔子的原话,同《论语》中的记载不尽相同。孟子答话中援引了《论语·子路》篇中的这一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然后作评论。孟子的这个评论,后来被《论语》注家们当作对于该章的权威解释。万章关于“乡原”问题的两次提问,是针对《论语·阳货》篇中的这一章而发:“子曰:‘乡愿,德之贼也。’”——我认为,注家们对这三章的解释多属误解,孟子对孔子的“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句的解读也是错的,并在拙著《论语名家注读辩误》和《论语真义》中做了详细的分析。因此,这里不做讨论了。

2、本章谈不上有主旨意思,更无“孟子思想”,可说没有什么价值,我就不作解说了。——其中不好懂地地方,看了译文也就懂了。

 

       辩析

《杨著》为本章做了十二注释,其中五个是:“嘐嘐——嘐(xio)赵岐《注》云:“嘐嘐,志大言大者也。”“ 夷——此字不可解,前人有疑其为语首助词而无义者。”“何以是嘐嘐也等句——朱熹《集注》云:‘乡原讥狂者曰,何用如此嘐嘐然,行不掩其言,而徒每事必称古人耶?’此说甚是,焦循《正义》以为乡原亦称古之人,恐非。” “行何为踽踽凉凉——踽(j)。朱熹《集注》云:‘踽踽,独行不进之貌。’” “反经——这种结构犹如《论语·颜渊篇》的‘复礼’;‘归于礼法’便叫‘复礼’,‘归于经常’便叫‘反经’,‘反’同‘返’。”——我认同四个,只对第二个有不同意见:我以为,这个“夷”字是借作“一”(音同)。

 

译文

万章问孟子:“孔子在陈国时,有一天感叹说:‘何不回鲁国去啊!我的那些学生都志大而狂放,进取而不忘本。’孔子身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那些狂放之人?”

孟子回答说:“孔子说过,‘得不着中行之士同他相交,那就一定要结识到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狂放之人有进取心,狷介之士有所不为。’孔子难道不想交到中行之士吗?只因交不到,就只好希求交到次一等的了。”

万章就问:“请问,怎么样的人叫狂放的人?”

孟子说:“像琴张、曾晰、牧皮这类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

“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

孟子说:“他们志大而言夸,喜欢说‘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们的行为,就知他们说的和做的不一致。这种狂放之人如果又不可以交到,便只求交到不屑于做坏事的人了,那便是狷介之士,是更次一等的。孔子说:‘从我家大门经过,却不进到我屋里来,我不觉得不满意的,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是贼害道德的人啊。’”

万章又问:“怎样的人该叫他好好先生呢?”

孟子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他们为什么这样志气高大呢?实在是言语不能和行为相照应,行为也不能同言语相照应,于是就只说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评狷介之士说,)‘他们为什么落落寡欢呢?’(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生在这个世界上,为这个世界做事,只要过得去便行了。’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他也到处表现出是一个老好人,孔子竟看他为贼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这种人,要指摘他的话,却又举不出他的什么大错误来;要责骂他的话,好像也没有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像忠诚老实,行为好像方正清廉,人们还似乎都喜欢他,他更自以为正确,但是完全违背尧、舜之道,所以说他是贼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他厌恶那种外貌相似内容全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因为担心它会把禾苗搞乱了;厌恶不正当的才智,因为担心它会把义搞乱了;厌恶夸夸其谈,因为担心它会把信实搞乱了;厌恶郑国的乐曲,因为怕它会把雅乐搞乱了;厌恶紫色,因为担心它会把大红色搞乱了;厌恶好好先生,就因为担心他把道德搞乱了。君子只求一切都回到常规正道。常规正道不被歪曲,老百姓就会兴奋积极;老百姓兴奋积极,就没有邪恶了。”

 

14·38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馀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馀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馀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解说

这是本篇也是《孟子》全书最后一章。——内容有点像是一篇“跋”文。

1、本章无难字难句,只有几个我们不熟悉的人名,还不必知其详。——因此,无须多作解说,只指点这三处:六个“若……则”句中的“若”字,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可译作“只有……才”;“则见而知之”是说:才亲自见到过同代圣人的行事方式,从而知晓他们奉行的道;“闻而知之”自然懂了。“若此其未远也”句头上的“若”字是介词,相当于“按照”,“此”指前文说的情况,“其”是表示推测语气,故句义是:据此看来还不太久远。下句是与此句对言的,故其中“圣人之居”是指圣人的故乡,“其甚”理应是修饰前面的“近”字。结尾两句中的“尔”字是指示代词,相当于“彼”,指谓“像尧舜禹汤、文王孔子那样的圣人”(后面略去了“圣人”字样);后句头上的“则”字是动词,效法、模仿义,其宾语是“尔”,为了同上句的句式一致,就说成这样子了。

2、本章叙事条理清楚。“由孔子而来”之前的话,是说每隔约五百年就会出现大圣人,并且总是先有圣人亲自经历过那样的天下有道的局面(“见而知之”),后起的圣人对前期圣人的情况则是间接得知的(“闻而知之”)。后几句是说:从孔子到今天才一百多年,即今天距离有圣人的年代时间还不长,距圣人活动的地点更是不远,但却没有圣人的继承人,也竟然没有圣人的继承人了!——联想到,4·13章中孟子说过“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可说本章前部分是为那个论断作举证,后部分是发感叹:既为“当今时代”表示悲哀,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表示忧虑,同时也就是召唤、呼吁人们振作起来,学习古圣,为复兴我中国文化而努力;自然,更是在再次宣称:如欲达此目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与?”《孟子》编者把这一章安排在全书之末作为“压轴章”,其用意是否就在这里?

 

辩析

1、本章中的六个“若……则”句,《杨著》没有作注,一律翻译为:“像……像……”。——例如头一长句,其译文是:“从尧、舜到汤,经历了五百多年,像禹、皋陶那些人,便是亲身看见尧、舜之道而知道的;像汤,便是只听到尧、舜之道而知道的。”

2、结尾两句,《杨著》也未作注,其译文是:“但是没有承继的人,也竟然没有承继的人了。”——我真想不出为什么如此翻译。

 

译文

孟子说::“从尧、舜到商汤,经历了五百余年,只有禹、皋陶等人亲自见到过尧舜两位圣人的行事,从而知晓他们奉行的道,商汤就只是听说过他们的事迹并据以得知其道的。从商汤到周文王,又经历过五百余年,只有伊尹、莱朱等人亲自见到过汤圣人的行事从而知晓他奉行的道,周文王就只是听说过他的事迹并据以得知其道的。从周文王到孔子,又经历五百余年,只有太公望、散宜生等人人亲自见到过文王的行事从而知晓他奉行的道,孔子就只是听说过他的事迹并据以得知其道的。从孔子到今天,过去仅一百多年,根据上述情况推算起来,离开圣人的年代还不很遥远,离圣人的故国更是非常的近,但还没有出现像尧舜禹汤、文王孔子那样的圣人,也没有效法他们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