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4·33-35)

(2022-07-01 08:44:49)

14·33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解说】

这一章多有难字,不好懂,但没有太大意思,我就只稍作指点了。

    1、开头两句。前句是说:尧、舜的所作所为显示道德高尚,全出于本性,并非经过“修身”而达至的;后句是说汤、武相反,即是经过“修身”才有了高尚道德。——注意:“反之”在这里是指“相反”,而且是就“有无修身”而言,不是“返回到”的意思。

2、第三四句。“动容”即“动作仪容”,“周旋”是指古代行礼时进退揖让的动作;“中礼”即符合礼的要求;“盛德”的“盛”字有指顶点的意思。——下面四句中,“哭死”的“死”是指“死者”;“经德不回”的“经”通“行”,“回”是借作“违”;“干禄”的“干”不是简体字,是“寻求”义;“非以正行”是说“并非为了显得行为端正”;“俟命”的“俟”是等待义,此处可译作“顺从”。

 

辩析

头一句,《杨著》的译文是:“尧、舜的行仁德是出于本性,汤、武经过修身来回复本性。”——后句怕翻译错了:“回复本性”预设了曾经失去过本性;说汤、武失去过本性,有根据吗?孟子必不会这样说的。

 

译文

孟子说:“尧、舜的所作所为显得道德高尚,乃出于本性;汤、武正好相反,是经过严格的“修身”才有了高尚的道德。动作仪容无不符合于礼的要求,是美德的极致。为死者哭泣,显得很悲哀,那不是做给生者看的;按道德规范行事,不是为着谋求官职;说话一定诚实守信,不是为了显得行为端正;君子绝不违法,顺从命运的安排罢了。”


14
·34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解说

这一章是孟子的自白,再次表现了他的傲气、豪气、骨气:浩然之气。在对待“大人”这一点上,孟子很不同于孔子,虽然不能说两人在这方面的主张和实际表现是“对立”的。——注意:

    1 头句说的“大人”是指侯王、君主,“说”是“游说”的“说”,“藐”是“渺小”义,用作及物动词就是小看、轻视的意思;第二句是兼语式结构,是从否定方面对“则藐之”做个解释(“魏巍然”是高大而不可撼动貌)。劈头说上这样两句,显是申明对于作为自己“游说对象”的“大人”应抱的态度。所以头两句的意思是:同侯王君主们谈话,又是想说服他们听从你的意见,首先要在精神上藐视他们,让自己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不要把他们看作高不可及的权威而生畏怯之心。——这既是在作声明、表白,同时也是做教诲、告诫,是吧?

2、接下三个用“我得志弗为也”收尾的句子,是交代可以对大人“藐之”的原因,或者说“底气所在”。注意:每句中“我”字前面的话是描述性地说明,大人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地方,不过是因为他们拥有这些东西,能过这种生活;接着鄙夷地说:我要是得志,决不会这样做的。这自是声言:他们其实是把腐朽当神奇,视低贱为高贵,引无聊以自豪,足见他们的道德人格层级是很低的;既如此,我就有理由有资格藐视他们。“堂高数仞”的“堂”字是指君主们的殿堂;“榱题”是指那殿堂的屋檐;“食前方丈”是说他们吃饭时餐桌上的菜肴摆满了一方丈;“般乐”就是欢乐的意思(这个说法在3·4章见过)。——这就说得很有底气,确实表现了“富贵不能淫”的精神、胸怀、气度。所以结尾三句是总结说:他们所要的、干的 ,我一律不要、不干;我所要的、干的,都符合古代的制度;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要畏惧他们?

 

辩析

1、开头两句,《杨著》翻译为:“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里。”——译者把第二句看作动宾结构,将“勿视”理解为“不要把……放在眼里”了。

2、关于这一章的主旨,《通说》写的是:“孟子告诫人们正确对待尊卑富贵,提倡节俭、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傅著》则说:“本章说明游说诸侯应坚守仁义之道,不为权势所屈。”——两位注家的理解竟如此不同!我的意见是:本章头两句就是交代主旨,并且交代得清楚、明白、干脆。

3 孟子仅仅凭着“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就认为应该“说大人,则藐之”,这倒是值得讨论。对这问题,我很赞赏蒙培元的意见,只是有必要做些补充。他说:“这里有一个‘古今’的问题,似乎孟子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懂得享受生活,一味鼓吹古代的落后制度,要人们回到过去。但是,这里虽然表现为‘古今’的区别,实质上则是一个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问题,其中便有人格的问题。……不要以为,凡是现在的,就都是好的,正确的;凡是古代的,就都是不好的,不正确的。”——需要补充的话,留给读者自己说,我不说了。

 

译文

孟子说:“同侯王君主们谈话,又是想说服他们听从你的意见,首先要藐视他们,让自己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不要把他们看作高不可及的权威而生畏怯之心。他们不过是拥有两三丈高、屋檐几尺宽的殿堂,我如果得志,决不搞这排场;他们不过是吃饭时菜肴满桌,还有几百姬妾侍候,我如果得志,决不这样炫耀;他们不过是可以经常饮酒作乐,驰驱田猎时跟随的车子有上千辆,我如果得志,更决不会这样做的。既然他们所要的、干的 ,我一律不要、不干;我所要的、干的,都符合古代的制度;我为什么要怕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