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4·11-12)

(2022-06-29 18:06:21)

14·11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解说

本章头句说的“千乘之国”,无疑是借指“大国国君之位”,从而“让”字理当是禅让义,但充当主语的“好名之人”明显不必是特指君主:可见孟子在这里“用词不当”、“词不达意”了。对此,我的看法是:不必介意于他的这个“小错”,把前句理解为“十分好名的人”为了得到好名声,是无论多大的“利”都愿意“让”的就行了。第二句“苟非其人”的意思也无疑是:但(受让者)如果不是“合适的人”,亦即他看不上的人。——第三句中的“箪食”和“豆羹”已见于11·10章,不必解释了;“见于色”是什么意思呢?我体认:“色”是指“脸色”,这里又是特指“不愿意让”的神色;所以末句句义是:那就即使请他让出一筐饭、一碗汤,他也会显出老大不愿意的样子。

 

辩析

本章的“苟非其人”句历来有两解,即除了我上面的解释外,有人以为意思是:“若不是好名之人”。所以他们将末句翻译为:“可以为一点微薄的利益与人争吵得脸红脖子粗”(《通说》)。我认为,尽管主此说者多是名家、大家,但他们明显错了,因为此章不过是通过两个极端的例子,说明人的真正的“好名声”乃在于“有道德”,以致对任何事情都“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就是告诉人们:真有道德的人认为,把千乘之国让给最能治理它的人,和不肯把一筐饭、一碗汤让给不该得到的人,都是对的,亦即同样是义行义举,否则,只顾自己得到“大度”、“不贪恋钱财、地位”之类的美名,不问“让得”合不合道义,那其实是沽名钓誉,并不是真“好名”。——《傅著》对此句的理解虽然同我一致,但作解读时加了一句:“‘好名之人’所好的是在历史上留名。”这句话就说得不够中肯了。

 

译文

孟子说:“十分好名的人为了得到好名声,是无论多大的‘利’都愿意‘让’的,但若受让者不是他认为合适的人,则即使请他让出一筐饭、一碗汤,他也会显出老大不愿意的样子。”


14
·12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解说】

这一章共三个条件复句,有一点不好处理:前句的“国空虚”,按说是指国家财用不足,但把国家财用不足归因于“不信仁贤”,至少有片面性,不像是孟子的论断,而且按这理解,末句就与此句重复了。因此,《杨著》说:这“空虚”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很难揣测。”——我的想法是:“空虚”的对立面是“充实”,国家充实无疑意味着国家强大,从而国际地位高,所以头句乃是说:不信任、不重用“贤仁”(亦即才德兼备的人),国家就不会强大,就不能提高国际地位。并且因此知道:第三句说的“政事”和前两句中的“仁贤”、“礼义”一样,也是两个近义词的联合结构,故“政”字 是借作“征”,指赋税;“事”是勤俭义。——按这理解,三句的排序就显得很有逻辑性了:先讲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靠什么,次讲保持政局的稳定(即避免“上下乱”)靠什么,最后讲发展经济靠什么。

 

辩析

头句的“国空虚”,《杨著》直译为“国家就会空虚”,《傅著》翻译为:“国家人才就走光了”。——“无政事”,《杨著》翻译为“没有好的政治”。

 

译文】

孟子说:“不信任仁德贤能的人,国家就会衰败;不讲礼义,上下关系就会混乱;不节约勤劳,国家的开支就会不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