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08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4·9-10)

(2022-06-29 18:04:43)

14·9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解说】

头句的“身”字是“自己”义;第二句的“行”字后略去了“道”字,“妻子”是“妻子”和“子女”的合称;第三句的“使人”是“使唤他人”的意思;第四句的“不能”相当于“不可能”—— 可见这是两个条件复句,都隐含一个意思未予明言:更不用说要求(使唤)其他人了。

 

辩析

1、有人把此章前后两个“道”字分别理解为“道德”和“道理”,《通说》对此评论说:“很有见地”。——我以为,这样接着说的两个短句中的两个“道”字竟然不同义,应是不可能的,即理当都是指的“道理”。

2、孟子说这两句话的根据,或者说此章反映出的“孟子思想”是什么?按说该是这三点:人奉行某个道的内在根据,也即“内驱力”,是他认定了:这个道将给他带来最一般意义的“好处”(因此,他“身不行道”,必因他感到“此道”不能带给他好处)。人类个体是分属于不同“利益集团”的,这种“集团”有大有小,“大的套小的”,最小的就是只包括自己和妻儿子女的“家庭”。个体之间的“利益的同一性”,是按所属集团之间的关系由亲近到疏远的方向逐渐“稀释”的,反向则逐渐浓烈。——我以为,孟子至少心中存想到了这三点,只是未作明确清晰的表述,在这一章,他也不是要指证这三点,而是凭借这三点告诉谈话对象(主要是侯王君主们):你们自身不正,何以正人?你们对于施仁政阳奉阴违,哪能享有仁政带来的好处?所以这其实是、不过是申述孔子“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

 

辩析

头两句,《杨著》翻译为:“本人不依道而行,道在妻子身上都行不通,〔更不要说对别人了〕”——对“妻子”的理解同我不一样。

 

译文

孟子说:“谁自己不依道行事,那他就即使要求妻儿子女遵行道的要求都办不到;要是不合道的要求去使唤人,那就连他的妻儿子女都不可能听从他的使唤。”

 

14·10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解说

1、本章要注意:“周”字不仅有周遍义,还意味着“无缝”(如“周密”的“周”),故本章的两个“周”字可理解为“足”、“充分”的意思。“周于利者”与“周于德者”对言,自是分别指“财力充裕的人”和“道德高尚的人”。“凶年”即饥荒之年;“不能”在这里相当于“不会”。“杀”本有“衰落”义,这里当是匮乏、窘困的意思。从后句的“立意”看,“邪世”应是根据社会道德风气界定的,所以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世风不良之时”;“乱”字在这里应是指心中迷惑以致失去了原有的行事标准而“乱”起来了。——可见此章并无深意,说明人在遭遇外界环境的大变故时会不会“一蹶不振”,乃决定于自身原有的“积蓄”而已。自然重在后句,前句只是做“陪衬”,其“任务”是领出后句。

 

辩析

“邪世”,一般都理解为“乱世”,《杨著》就翻译为“乱世”。我以为,“乱世”多是指政治动乱的年代,特别是战争年代,这时社会道德风气未必不好,甚或可能因为某个缘故而不下降以至反而变得更好(我经历过我国的“八年抗战”时期,后几年,我开始懂事了,亲眼见到当时中国人对中国人是很讲道德的,据大人说,“比日本人没来时还好些”)。——因此,我翻译为“世风不良之时”,为了对仗,就特意把“凶年”译作“庄稼歉收之年”

 

译文

孟子说:“财力充裕的人,庄稼歉收之年也不会受困挨饿;道德高尚的人,世风不良之时也不会迷惑失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