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4·7-8)
(2022-06-29 09:43:36)14·7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解说】
1、本章就是字面义,简直无须解释。但需注意三点:头句中的“今而后”等于说“直到今天才”;“然则”后略去了主语“亲”字;“间”字有个义项是“缝隙”,故可用“一间也”来喻指“相差极小”。——可见这是在教诲人说:你对别人坏,其实就是对自己怀,同样,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但这里预设的推理前提无疑是“人对人都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岂不有违孟子的“性善论”了?这是孟子思想中的一个大矛盾,这个矛盾和他既主张公正、依法办事,又认定(可说是建议)大舜会将犯了杀人罪的父亲“窃负而逃”的矛盾一样,也是基于他把“父子、兄弟关系”摆在了不受“仁心”管辖的位子上了,或者说,让这个关系对于人和人的其他关系具有“根源性”,因而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了。
【辩析】
2、《傅著》解释此章时说:“在这里,孟子阐述的儒家的善恶对等原则,显示了复仇的正义性和不妥协性,强调不要以害人之心对待别人”。——认为“恶”可以“恶”报,“复仇”有正义性,这同“仁”是人的本质的观点能够一致吗?作者是思考了这问题以后作了肯定回答才这么说的,还是未及思考这个问题?
【译文】
孟子说:“我直到今天才知道,杀戮别人亲人后果的严重性:你杀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你的父亲;你杀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你的兄长。由此看来,你的父兄尽管不是你杀的,也和你自己杀的差不多。”
14·8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解说】
本章似乎也是字面义,更无须解释,但要问:孟子这样声明古今“为关”的目的不一样,简直是对立的,其用意何在?这时你会联想到他在2·5章中说的这句话:“昔者文王之治……关市讥而不征。”于是立刻明白过来:本章的两两个“关”字是指征收税款的“关卡”,“御暴之关”同“将以为暴”的“关”的区别,在于前者税率合理,较轻,而且征税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正常贸易活动,使纳税人不会受到欺负;后者征税过多过重,简直是盘剥、欺凌百姓(“暴”字有欺凌义,如《国语·晋语八》中说“忠不可暴”,其中“暴”字就是侵害、欺凌的意思)。——可见孟子这又是讽喻古今当权者对待人民的态度截然相反:前者保卫人民,为人民谋福祉;后者敲诈人民,把人民当盘剥的对象。自然,他这更是在呼吁废苛政,行仁政。
【辩析】
《杨著》给出的本章的译文是:“古代的设立关卡是打算抵御残暴,今天的设立关卡却是打算实行残暴。”——《傅著》的译文是:“古代的祸患来自外敌,现在的祸患来自昏君。这种情况在其他时代依然存在。
【译文】
孟子说:“古时修建征税关卡,是为了保护民众,抵御残暴;今天设立关卡,是为了强征关税,欺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