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4·4)

(2022-06-29 09:39:31)

14·4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解说

1、“有人曰”引出的两句话是说:“我善于摆阵势(“陈”通“阵”),我善于作战。”这无疑是“战争贩子”的自夸之辞,所以孟子批评为“大罪也”(此句前面省略了复指词“是”字):这个“罪”字应是“过错”义,所以接下是申明这样说的理由,意思是只要国君“好仁”,就根本不需要用战争来实现扩展领土的目的。——前几句是描述商汤伐桀的情况,已见于2·11章和6·5章;后面讲武王伐殷的几句则要注意:“革”指兵革,故相当于“兵”了;“虎贲”是指勇士。“王”是指武王,“曰”是对纣王治下的百姓说的,“宁尔”的“宁”字的安宁义,“敌百姓”的“敌”字是“敌人”义,都是用作及物动词。“若崩”是说响声有如山崩一样,应该放在“厥角稽首”后面的,为了凸显这两个字,就提前了:“厥角”是喻指额头(‘厥’是代词,相当于‘其’),“稽首”即“叩头”。“征之为言正也”句中的“言”字是动词词头,无义。

2、本章说明,孟子反对用战争解决问题,其出发点是:只要大家都“仁”了,就无需发动战争了,即使要进行“讨伐”的义战,那也会由于得到人民的拥护而十分顺利、迅速地取胜、结束。——对孟子的这个明显不切实际的“战争观”,我要说:太“教条主义了”。因此,你只能用事实反驳他,想从理论上驳倒他,是办不到的:教条主义者摆出的“教条”,乃是从他设定的“公理”推论出来的,纯从逻辑上说并非不能成立,你就别想从逻辑上驳倒他;就如在上世纪中期,你无法否定当时农村公共食堂的优越性一样:那是从“每个人都绝对大公无私”等等预设前提推论出来的结论。

 

辩析

本章首尾几句,《杨著》的译文是:“有人说,‘我善于摆作战的阵势,我善于作战。’其实这是大罪恶。……百姓便都把额角触地叩起头来,声响好像山陵倒塌一般。征的意思是正,各人都希望端正自己,那又何必要战争呢?”——你觉得有错处吗?

 

译文

孟子说:“有君主自诩说:‘我善于摆阵势,我善于打仗。’这可是大错。其实,国君只要好仁,就会全天下都没有人与他为敌(他哪还用得着打仗)。当年商汤征讨南方,北方的民众就埋怨,征讨东方,西方的民众就埋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解放?周武王征伐商纣王,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他对商的百姓说:‘不要怕,我是来给你们安宁的,不是来和你们为敌的。’百姓就都额头触地,叩起头来,响声有如山崩一样。‘征’的意思应是‘正’,各人都希望端正自己,哪还用得着发动战争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