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4·3)
(2022-06-26 18:40:11)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解说】
1、由后文说到《武城》(《尚书》中的一篇),可知前两句说的“书”是特指《尚书》这部书(《尚书》在当时就称“书”)。孟子认为,《尚书》所记不可全信;还说,例如《武城》那一篇,他就只相信两三策上的记载属实(若干竹简联在一起叫“一策”)。——试问:他下此断语,是因为他实际考证出了《尚书》中确有许多记载不可靠,还是他根据某种现象或某个原理,认为应该做出这样的评断,并以此教人?这就不得而知了。又,“取二三策而已矣”这句话中的“取”字,联系上文看,应是“可取”也即“可信”的意思。
2、后三句是说: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他是凭着自己是“最讲仁德的人”而去讨伐那“最不讲仁德的人”的,怎么会血流得多到至于把捣米用的木槌漂起来呢?未言之意是:他发动的征讨之战必定得到民众的拥护,故而敌方一定是望风披靡,简直不会有人受伤流血的。——这是质疑《武城》上的记载:该篇主要是讲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故事,所以“至仁”、“至不仁”是分别指周武王和商纣王。据此看来,孟子是根据他的人性论推论出“《尚书》所记不全可靠”的。这颇能说明,孟子对他自己的理论充满信心,以致于把它当作辨别真假的“标准”了。
【辩析】
末尾三句,《杨著》径直翻译为:“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拿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商纣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甚至〕把捣米用的长木槌都漂流起来了呢?”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经》上的说法,还不如没有《书经》这部书。例如《武成》那一篇,我就只相信其中二三策写的属实。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他是凭着自己是最讲仁德的人而去讨伐那最不讲仁德的人的,怎么会血流得多到至于把捣米用的木槌漂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