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4·2)
(2022-06-26 18:34:51)14·2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解说】
1、头句有歧义:是说“春秋时代”发生过的战争没有哪一场是正义的,还是说《春秋》这部书里写到的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两解都有人主张,所以有的版本“春秋”二字放在书名号里面。我取前解,因为后几句的意思是:“彼国”比“此国”好一点,这情况倒是有的,但征讨乃是指上级讨伐下级,同等的国家之间是谈不上一方对另一方的征讨的,而这明显是对前句作解释:上对下发动的征讨之战才是“义战”,春秋期间的战争都是在诸侯国之间进行,已没有上对下的讨伐了,故“无义战”。——当然,上述两解事实上是可以统一的。注意:末句说的“敌国”的“敌”字是“势均力敌”这说法中的“敌”,“同等”、“相当”的意思。
2、很明显,孟子是先就把“义战”定义为上对下的讨伐战了。他这是根据孔子的这个说法:“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发自诸侯出。”(《论语·季氏》)。——按这定义,“天下无道”的春秋时期自然“无义战”了。
【辩析】
第二三句,《杨著》翻译为:“那一国的君主比这一国的君主好一点,那是有的”;《傅著》翻译为:“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的好些,倒还是有的”。——这两解似乎都可成立,因为都是对前句作让步性说明,但联系到后文,《杨著》的理解更为可取:某位“君主好一点”,意味着他发动的战争的“非义性”程度低一点,这就是用“人”来说明问题,无疑更切合孟子的思路。前一篇:《孟子》解说(14·1)
后一篇:《孟子》解说(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