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46)
(2022-06-26 10:28:29)13·46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緦、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解说】
这一章不好懂:以“不能”句为界,前一部分句式特殊,语意不明;后一部分多有偏僻字,更不知所云。
1、细看一下,前部分是两组对得不太“工”对偶句,所以可以也应该通过“对仗关系”去求得最为恰切的理解。例如头一句中的“无不知”,是陈述实际情况,还是讲应然之理呢?不好确定,事实上,这两种理解都有注家认可。但若考虑到第三句该是说“仁者理应爱所有的人”,不会是说他实际上在爱着每一个人(若是这意思,就同后面的“急”字句不协调了),而第一句同第三句是“对得”很工整的,就知应取后一解。于是知道了:前一组对句是说:智者理当探究一切道理,但必须把当前的工作摆在首位;仁者当然没有他不该去爱的人,但必是把爱他的亲人和他心目中的贤人看得最重要。这样,后一组也好懂了。——注意:“当务之为急”和“急亲贤之为务”两句中的“之”字是连词,相当于“则”。承上文读来,可知“尧舜之智”和“尧舜之人”后面分别省略了“无不知”和“无不仁”。“为务”和“为急”的“务”字和“急”字都名词化了,都是指紧要之事。“当”是“面对”义,故引申出了“当前”的意思。“急”和“先”都有“把……摆在首位”的意思。
【辩析】
1、前两组对仗句,《杨著》的译文是:“智者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是急于当前重要工作;仁者没有不爱的,伹是务必先爱亲人和贤者。尧、舜的智慧不能完全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急于知道首要任务;尧、舜的仁德不能普遍爱一切的人,因为他急于爱亲人和贤者。”——你觉得这译文怎样?
2、蒙培元分析本章的“仁者无不爱也”句说:“这是一个全称判断,仁者之爱,不仅是对人这一‘类’,而且是对一切生命之物的广泛的爱。这就是仁的普遍性。这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生命意识。”——这说得中肯吗?按孟子的“爱有差等”的原则,从爱亲开始“差等”下去,直至离人的生活较远了的“生命之物”,到底还能有多少爱?蛆虫、苍蝇也是“生命之物”,仁者也一定爱吗?我设想不出蒙先生会怎样回答这类问题,于是怀疑自己:是否我这样提问违反了“学术规范”?不是说一个傻瓜的问题,十个聪明人都回答不了吗?
【译文】
孟子说:“智者理应探究一切道理,但要把当前的工作摆在首位;仁者当然没有他不该去爱的人,但必是把爱他的亲人和他心目中的贤人看得最为重要。尧舜自是最有智慧的人,但也并不是懂得一切,因此他们也要优先考虑首要的任务;尧舜当是最有仁德的人,但也并不同样地遍爱所有人,所以也会优先去亲近自己的亲人和心中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三年的丧礼,却对于缌麻三月、小功五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之前用餐,大口吃饭,大口喝汤,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啃断干肉,这叫做不识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