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41)

(2022-06-26 08:08:51)

13·41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解说

这一章不是讲教育,倒过来讲学习了。

1、公孙丑的问话要注意:头句中说的“道”理当是指孟子宣讲的“道”,“则”字相当于“倒是”。第二句头上的“宜”字是副词,表示存在“大概率”,故“宜若”可译作“很像”。末句是作转折,其中的“彼”字相当于“之”,指代“道”;“几及”的“几”通“冀”,相当于

“希望”;“孳孳”即“孜孜”,此处动词化了。——公孙丑大概是感到孟子的“道”太难“学到手”了,就对孟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当然不是指理论太高深,难懂,而是指“很难做到”。

2、孟子的答话要注意:“拙工”和“拙射”都是指人:分别为拙劣的工匠、拙劣的射手。“彀率”是指拉弓的程度,这里与“绳墨”并提,可见是特指“拉弓标准”。“引而不发”的“引”指拉弓(“引”有“拉长”义),“发”是“发出箭”的缩略。“跃如也”可译作“跃跃欲试的样子”(“如”相当于“然”)。最后两句说的“中道”是“摆出正确架势”的意思,作“立”的状语;“从之”的“从”相当于“学”。——孟子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很严啊!

3、这章表达了孟子关于学习的一个重要观点:学习,特别是学做人,不可以降低标准,只能是学者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接近、达到标准,不能是反过来,通过降低标准的办法让更多的人“达标”;这样做的结果决不会是公孙丑讲的那样,会让人因为觉得容易得道,于是都“孜孜”以求起来;结果必是相反,即仅仅是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我突然记起,我的跑步成绩一直不及格,但在1958年的“各行各业都放卫星”的高潮中,我及格了。

 

辩析

末两句,《杨著》的译文是:“他在正确道路之中站住,有能力的便跟随着来。”《傅著》的意思全同。——我则以为,这是对前两句作解释,故“中道”乃指“(摆出)正确架势”,亦即“射道”的标准姿势。“而”字在这里是起连接状语和它修饰的动词的作用,和今天还说的“戛然而止”、“挺身而出”中的“而”字,用法相同。  

 

    译文

公孙丑对孟子说:“先生您传授的道确实很高、很美,很像是登到天上去了的东西,简直不可企及。但您何不使它变得让人感到它是有望学到手的,从而每天努力去学习呢?”

孟子回答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求学木工的人笨拙就改变或者废除规矩,后羿更不会因为请求学射的人笨拙就降低他要求达到的彀率;君子传道也同后羿教人射箭一样,只会是张开弓来,却不发箭,显出跃跃欲试的样子:这是做出个标准架势来,让有能力的人学他的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