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40)
(2022-06-26 05:32:30)13·40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解说】
1、这一章是讲教育方法,强调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并归纳出五条原则。很好懂,只需注意:“之所以”的“之”字是表示领属关系,“所以”是“以所”的倒文,“所”通“之”,故相当于“用来”。五个“有”字,可以理解为是同后面的“者”字一起构成名词性词组,但都翻译为“对有的人”,更明白晓畅。第二句的“时雨”就是“及时雨”,“化”是教化 义。“达财”(“财”通“才”)与“成德”、“答问”相提并论,三者就都是动宾结构(“达”是“使全面”的意思)。“私淑艾”中的“艾”字,我见过多种解释,但都没有说服力,我则以为不如处理为衍文。——末句的“教”字 后也可以有个“者”字的。
2、有个问题可以讨论一下:这里说的“教”明显不是特指“身教”,再考虑到“道德君子”并不一定是教师,就该认为本章说的“君子”是特指官员;因此,他施教的对象应是他的下属。——据此可知:孟子主张,领导人要对下属进行培训,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提高品德,增长才干。五类对象明显是按德才的综合情况,由较差到较好递进排列的,很合乎实际。这也属孟子思想中的、我们应予继承的“好东西”吗?我不想这样提出问题,只想说:只有在人治社会和人治的体制下,“领导人”对下属而言,才必然不但是工作上的“上级”,还会被视为(从而他们也自视为)知识、才能、业务上的“老师”,和道德上的楷模、导师、教化者。因此也就有了“领导者如何教育自己的下属”的问题。关于“领导人和下属之间的应然关系”的这种观念,在我国是由来已久的,还曾经“以革命的名义”强化过。但我要问一句:这种体制还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吗?
【辩析】
“有私淑艾者”句,《杨著》翻译为:“还有以流风馀韵为后人所私自学习的。”——该书对此句作了个长注,介绍了对这个“艾”字的多种理解,最后说:“其实‘私淑艾’犹‘私淑’也。”——只是不说“艾”是衍文。
【译文】
孟子说:“君子对下属的培训方式有五种:对有些人,像下及时雨那样地去灌溉之;对有些人,是教他提到品德;对有些人,主要是培养他的才干;对有些人,只是回答他提出的问题;对有些人,只须指点他们去认真研读前代人的著述,把自己当作先贤的私淑弟子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