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38)
(2022-06-26 05:08:19)13·38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解说】
1、本章开头说的“形、色”应是指的人的身材、容貌,故头句是说:每个人的外表是天生的。这当然说得不错,但孟子说这句人尽皆知的话一定意在言外:人不必为自己长得丑陋负责任,因为这是天生的,同道德人格无关,不要为此觉得“不好意思”;同样,也不要把自己长得好看当作骄傲的“资本”;总之,不可“以貌取人”。——后句是什么意思呢?我理解,是说:因此,只有加强道德修养,达到圣人那样的水平了,才可以说是真正体现出了人的天赋形色的特质。理由是:“惟圣人然后……”这个句式中的“圣人”动词化了,“成为圣人”或“达到圣人那样的水平”的意思。这一句的实在含义是:天把人类从一般动物中提升出来,当然也要让人的“性、色”异于其他所有动物的,但最主要的,是让人有道德,惟有圣人才完全地实现了人的这个本质。“践形”的“形”是前文“形、色”的概括,故“践形”是说“把人之为人的外表的、形色的特质也充分表现出来”,联系到上章来读,更可肯定是这意思。联系到孟子在本篇36章发出的“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之叹来考虑,孟子这是说:只有内心充满了作为人的本质的仁性,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形色上的特征才会真正地、完全地向人展示出来,让人从外貌上感知到“这是人”,不是“某一特殊的动物”。
2、这一章,让我记起《论语·阳货》中对这一章:“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和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的一个意思:人到四十岁的时候就该对自己的相貌负责了。两位大哲人的意思是:人的长相是天生的,自己本不能负责:漂亮,不足以自傲,丑陋,不必感到羞愧;但个人的面容、神态乃是他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露,即是他的“道德人格状况”决定的,因此,到了四十岁还显得面目可憎的话,就说明他不努力于道德修养,就该由他自己负责了。——这一章,孟子的这两句话,不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吗?
【辩析】
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人的身体容貌是天生的,[这种外表的美要靠内在的美来充实它],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不愧于这一天赋。]”——关于这一章,《通说》写道:“孟子认为……唯有心灵美充实了,仪表美才能算一个真正的仁人。”
【译文】
人的体形、身材、容貌,这些当然是天生的,但只在人有了道德修养,而且达到圣人那样的水平以后,人才能完全体现出作为人的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