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13·37)

(2022-06-26 05:00:16)

13·37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解说

1、《论语·为政》篇第七章是:“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本章很像是孟子为《论语》此章写的注释,或者“读后感”。——注意:孔子说的“是谓能养”句中的“是”字是副词,相当于“仅仅”、“只”,承前句读来,“养”的潜在宾语是“父母”;孟子这里说的“食”字是“供给食物”义,所以与孔子说的就“养”字基本同义;对成年人的“爱”,是与“敬”不可分的,所以孔子说的“不敬”,与孟子这里说的“弗爱”,简直没有区别。

2、第二句“豕交之也”是“交之豕也”的倒文,“交”字是交往义,“之”是“之于”的合音(相当于“诸”),故句义是:那其实是把跟“食”的对象的交往视同与猪的交往了。这是揭露前句说的那种表现的“实质”,若理解为“喻示”,可以认为前头省略了一个“犹”字,但不这样理解,这两句就更像是主谓关系,道来更加显得有力量(翻译时可用“这简直是”四字连接)。——明乎此,接下两句也就明白了。最后四句是承接“敬”字作发挥。其中的“币”字 是财物义,这里自是指“礼物”;“将”字是“送”义。“虚拘”何义,我不知道,也未见有人注释过,我就猜:这“拘”字是借作“具”(音同),故是“弄虚作假”的意思(如果按这理解能把此章解释得十分熨帖,就是对这个“猜测”的“证实”)。

3、我得说一句:不认为此章是针对《论语》的上述那一章而发,而是针对当时的君主们而发,即是揭露他们并不真心敬重贤人,只是送给礼物(“恭敬而无实”),想把贤人留在自己国内为他们装门面,也说得通的。——按这思路,本章是要说:对人的恭敬之心,应是在给他致送礼物之前就有了的,如果只有恭敬的形式而无实在内容,那么,仅凭这种虚情假意的客套,是留不住君子的。前四句乃是为过渡到这意思作铺垫,末句则是孟子在表明自己的态度。 

辩析

这一章,《杨著》的译文是:“〔对于人〕养活而不爱,等于养猪;爱而不恭敬,等于畜养狗马。恭敬之心是在致送礼物以前就具备了的。徒有恭敬的形式,没有恭敬的实质,君子便不可以被这种虚假的礼文所拘留住。” 

译文

孟子说:“对父母只是供养而无爱心,那简直是把侍奉父母看作是同猪打交道了。爱而不恭,也同蓄养犬马无异。对人的恭敬之心,应是在给他致送礼物之前就存在的,只有恭敬的形式而无实在内容,君子是不可以有这种虚情假意的做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