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2·36)
(2022-06-26 04:48:00)13·36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解说】
这一章是举两个例子,说明人的气度以至声音笑貌,会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大不一样,也会因环境相同而十分相近。——这里说的“环境”是指“人文环境”,特别是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点像马克思说的对个人而言的“社会存在状况”。
1、第一例说的是,孟子从樊地来到齐国国都,看到齐国王子仪表与众不同,就发了四句感叹。注意:“居”是指环境;“移气”的“移”是“改变”义,“气”指人的风度、气质;“养移体”的“养”和“体”分别指奉养和身体。——末句的“尽”字是“全部”义,也可理解为“仅”的借字,故可翻译为:他(“夫”)也不过是人的儿子吗?
2、第二例有两层意思,“鲁君之宋”句以下为后一层,前一层显是孟子自己对上一例所说的情况作解释,说:王子居住的地方、乘坐的车马、穿的衣服等,同别人其实是差不太多的,他竟表现得那样(与众不同),一定是环境造成的。——他自己感到这个解释很合理,就又举一例佐证一下,说:鲁国君主来到宋国,在宋国国都垤泽门前呼喊着什么,守门人听了,惊讶地说:“这个人不是我们的国君,怎么说话的声音同我们国君的声音这样相似?”这也不是别的原因,同样是由于(国君们)所处地位处和环境相似。
3、本章无疑还蕴含有这样的思想:人的外表是其内心的反映、表现;但要申明的则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具体内容并非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他的“居”决定的。这个“居”字直接是指“居所”,但引申为“人文环境”了,在孟子那里有个“居仁”的说法的,所以他在说了“其居使之然也”句后,紧接着就发挥一句,说:更何况居住在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之中呢?——我体认,“天下之广居”是与“其居”对言的,所以此句是说:要是在更大的范围,在全天下,都形成了“其居”那样的“环境条件”,那么,“居”对人的“塑造作用”就会更大了。这应该是不待言说的。这是孟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非常接近了。
4、让我发挥几句:此章说明,孟子是一方面设定了人人天生具有“仁的基因”,同时又主张这基因要发展起来,成为对于“仁义礼智”的信仰,从而使作为主体的个人具有“仁者”特有的气质、风度、神韵(这是“内心之仁”的外在表现),以至声音笑貌都超凡脱俗,则须有适当的环境,还要有自觉的主观努力(“求放心”)。这思想是十分深刻的,只是我国古人做文章的习惯,和古汉语表达思想理论的局限,使得他只会“点到即止”,不能写出大部头的专著。我们不必为此遗憾,但应该努力把他深藏的思想挖掘出来。
【辩析】
“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句,《杨著》翻译为:“何况以‘仁’为自己住所的人呢 ?”——译者显然误把原文中的“者”字结构看作是指人的名词性词组了。——原因是没有看出此句同上句的联系:“况”字指示的比较(递进关系)不是针对人,而是针对“(居)其居”与“居天下之广居”这个差别。
【译文】
孟子从范邑来到齐国京都,看见了齐王的儿子,不禁喟然感叹:环境真能改变人的气度,奉养真能改变人的体质,环境的作用实在太大了!这位王子不也不过是人的儿子嘛!(他为什么就显得这样与众不同呢?)”
孟子过了一会儿又说:“王子居住的地方、乘坐的车马、穿的衣服等,同别人其实是差不太多的,他竟表现得那样(与众不同),一定是环境造成的;(他那宫廷小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都如此之大)更何况全天下这个最大的环境呢?鲁国君主去到宋国,在宋国国都垤泽门前呼喊着什么,守门人听了,惊讶地说:‘这个人不是我们的国君,怎么说话的声音同我们国君的声音这样相似?’这也不是别的原因,同样是由于(国君们)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是差不多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