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32)
(2022-06-25 20:27:04)13·32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解说】
1、公孙丑引用的那句诗,出自《诗经·魏风·伐檀》,该句全文是“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其前两句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足见这句诗是质问、讥讽当今的“君子”竟然不劳而获,白吃饭(所以“君子”前面加个“彼”字,把他们同“那些君子”亦即“真君子”作比对。又,“素”字在这里是无报酬的意思,相当于“白吃、白干”这些说法中的“白”)。——可见公孙丑征引这句诗,意在申明:按说,君子,即名副其实的君子,是不会、不该吃白饭的;故而他接下提出的问题是:(实际上)君子们却都“不耕而食品”(不劳而获),为什么?注意:这里的“之”字是表示“居然”的语气(《韩非子·喻老》:“颐之忘,将何不忘哉?”)这里说的“君子”显然直接是指官员,由于“君子”的初义就是字面义,指“君主之子”,加之“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观念在古代是深入人心的,所以“君子”自然地同时被视为“有德者”
2、由于公孙丑的问题是摆出一个矛盾:理当不吃白饭的君子竟然实际上都在“不劳而获”;所以孟子不从“君子不劳而获是合理的”这个方面作答,而是指出公孙丑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即君子根本没有“吃白饭”,他们和别人一样,也是靠收取“工作报酬”生活的,只不过他们的工作不是“耕作”之类的体力劳动而已。——明乎此,又联想到了5·4章说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对孟子回答就全懂了,懂透了。
【辩析】
1、孟子答话中说的“其子弟从之”句,《杨著》翻译为:“少年子弟信从他”。——我以为,这个“从”字是“跟从”义,相当于广义的“学习”。
2、孟子答话的末一句,《杨著》翻译为:“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傅著》翻译为:“什么功劳比他的更大?”。—— 蒙培元取《杨著》的译文,解释说:“‘不白吃饭’,对社会不是很有用吗?意思是,有这样的人‘白吃饭’,对社会岂不是很有用吗?”。
【译文】
公孙丑问孟子:“《诗经》上说:‘君子是不吃白饭的’,可君子实际上都不耕而食,为什么?”
孟子回答说:“君子住在某个国家,若是君主用他,该国就会平安、富足、尊贵、光荣;若是少年子弟们跟从他学习,该国的人就会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待人忠心,该国就会形成办事诚信的社会风气。对他们何谈“白吃饭”?有比他们的这些贡献更大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