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30)
(2022-06-24 18:04:23)13·30
【解说】
1、本章的三个“之”字句似不好懂,但稍加思考,就知“五霸”是指霸主其人,这里是把尧舜、汤武、五霸看作是的三种类型或者说三个等级的代表人物,又是按“递减式”排序的,所以相互的差别必在施行仁道仁政的“彻底性程度”不一样。——于是知道了,三个“之”字都是指“仁政”;前面的“性、身、假”三字都用作及物动词,“性之”是推行仁政乃出于其本性的意思;“身之”是说:因为相信仁政的优越性而身体力行之”;“假之”则是说“假(借)行仁政之名行霸道”。最后两句是针对末句而发,直译是:某人借了人家的东西久不归还,你怎么能知道那东西本来不是他(有)的呢?明显是暗示说:时间长了,你就会误以为霸主们真是行仁政了。
2、认可我的上述理解,就要说:此章是要申明霸道的欺骗性和霸主们的虚伪性。
【辩析】
上面讲的是我对本章的理解,同传统的理解不一样样。最后两句,《杨著》的译文是:“但是,借得长久了,总不归还,你又怎能知道他不[弄假成真]终于变成他自己的呢?”——这明显含有“霸道行久了,很难说不就是仁政”的意思。《通说》更直接说:“孟子认为施行仁道有三种类型……第三种类型是假仁义之名以成就其霸业之实,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于施行仁爱了。”《傅著》还进一层,其译文是:“假借久了而不归还,怎么知道他们本来没有仁义呢?”蒙培元也说:“假之,则是借用仁义作为手段,谋取利益,但是借久了而不归还,就可能变成自己的了。”“即使是作手段,只要始终作下去,也能变成目的,也就是由霸而为王。”——我认为这是对孟子的误解,因为按这些理解,孟子就会把行霸道当作实现王道的第一步,只需提醒“要坚持下去”,而不必反对了。但我们知道,孟子是把“霸道”看作“王道”的对立面的,即是反对霸道的。
【译文】
孟子说:“尧、舜,推行仁政是出于其本性;商汤王、周武王,是因为相信仁政的优越性而身体力行之;春秋五霸的霸主,只是假借行仁政之名行霸道。某人借了人家的东西久不归还,你怎么能知道那东西本来不是他的呢?(所以时间长了,你也会误以为霸主们真是行仁政了。)